丁亥中秋

· 王越
瑟瑟西风吹雨晴,可怜佳节在边城。 百年人有几时健,一岁月无今夜明。 鲁酒为谁浇战骨,商歌空自怨和盟。 睢阳已死汾阳老,羞对儿曹说用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丁亥:指某年的丁亥年,具体年份需根据历史背景确定。
  • 瑟瑟:形容风声,这里指秋风的声音。
  • 佳节:指中秋节。
  • 边城:边疆的城市。
  • 百年人:指人的一生。
  • 鲁酒:指普通的酒。
  • 战骨:指战死者的遗骸。
  • 商歌:古代商人的歌曲,这里可能指悲歌。
  • 睢阳: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役。
  • 汾阳:地名,今山西省临汾市,历史上也是军事重镇。
  • 儿曹:指年轻的一代。

翻译

秋风瑟瑟,西风吹散了雨,天空放晴,在这可怜的中秋佳节,我身处边疆之城。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时光是健康的?一年之中,没有哪一夜的月亮比今晚更明亮。普通的酒,是为了谁而浇在战死者的遗骸上?悲歌空自唱出,怨恨着和平的盟约。睢阳的英雄已经死去,汾阳的老将也已年迈,我羞于面对年轻的一代谈论用兵之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中秋之夜边城的孤寂与哀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英雄的缅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瑟瑟西风吹雨晴”一句,既描绘了秋夜的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边疆的荒凉与不安。后文通过对“鲁酒”、“战骨”、“商歌”等意象的运用,进一步抒发了对战争的悲愤和对和平的向往。结尾的“羞对儿曹说用兵”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与反思,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深切期望。

王越

明大名府浚县人,字世昌。多力善射,有文武才。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至山东按察使。七年,因李贤荐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在官整军经武,大修边备。成化初,兼巡抚宣府。七年,总督军务,数出边塞,击据有河套的鞑靼军。九年,率许宁、周立出榆林,收复河套。次年,为首任三边总制。旋还朝,督十二团营,累官为兵部尚书。以急于功名,附宦官汪直。十六年,从汪直出兵,至威宁海子,袭杀鞑靼军老弱。封威宁伯。直得罪,越亦夺爵除名。弘治间复起,又结宦官李广。十年,总制甘凉边务。广得罪,越颇忧恨,旋卒。越实能兵,能用将士,以结中官,为士论所轻。卒谥襄敏。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