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海
注释
- 㟪垒(wěi lěi):山峰高耸的样子。
- 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 混沌凿破:指宇宙初开,天地分明的时刻。
- 子会: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子时。
- 坤隅:地的边缘。
- 神禹:即大禹,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 脩途:远途。
- 六鳌戴:传说中六只巨鳌支撑着神山。
- 弱水:传说中水流极弱,连羽毛都浮不起来的河流。
- 瑶池:神话中西王母的居所。
- 历块:经历险阻。
- 大华三峰:指华山的三个主峰。
- 禹迹:大禹治水的痕迹。
- 三十六洞天:道教中指三十六个神仙居住的洞府。
- 七十二福地:道教中指七十二个神仙居住的地方。
- 安期:古代仙人名。
-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省。
- 杜子:指杜甫。
- 挂剑:指古代侠士挂剑于墓前以示哀悼。
- 浯溪:水名,在今湖南省。
- 折戟:折断的兵器,象征战争。
- 浯溪客:指在浯溪游玩的人。
- 物理:事物的道理。
- 扶世教:扶持世道的教育。
- 琼楼玉宇:指华丽的宫殿。
- 民堕颠崖:民众生活困苦。
- 重衾春暖梦无鱼:形容生活困顿,连梦中都无鱼可食。
- 破釜尘生色如菜:形容生活贫困,连锅都破旧不堪。
- 诗礼半盗儒:指那些只会空谈诗书而不实践的儒生。
- 韬钤:兵书,指军事策略。
- 债帅:负债的将领。
- 地为舆,天为盖:形容天地之大。
- 稊米:一种小粒的米。
- 芥子纳须弥:比喻极小之物能容纳极大之物。
- 毛孔真能容渤澥:比喻极小之物能容纳极大之物。
- 夸父:古代神话中追赶太阳的英雄。
- 章亥:古代神话中测量大地的人。
- 尼丘古圣神:指孔子。
- 泰岱:泰山。
翻译
登上高山,眺望远海。身处高耸的山峰之间,目光极尽苍茫之外。神游八方之外,纵览大观,气息呼出千丈,发出长叹。 从宇宙初开,天地分明的时刻起,遍及虚空无尽的界域。天在子时开启一元,地从坤的边缘分出两戒。 山有万重,水有千派,大禹辛勤地劳作四载。野外远途七圣迷路,海上神山由六鳌支撑。 波涛汹涌,泛起苍溟,沙漠茫茫,连接紫塞。难道不想鼓起船桨登上瀛洲,却担心弱水难以承载芥子。 难道不想振起鞭策前往瑶池,遗憾没有神骏能够经历险阻。不如在千仞高的山冈上振衣,老眼空明无障碍。 近山排列如翠屏,远山涂抹如青黛。大华三峰气势如蹲,黄河九曲流动如带。 舜的功绩使四海相同,禹的痕迹使万世依赖。三十六洞天,处处藏有神怪。 七十二福地,一一异态。驱山走海进入双瞳,咀嚼古今供一嘬。 山岳降神生异材,景物因人成胜概。安期最终未来,汉武空等。 岘山依旧存在,杜子今在何处。挂剑并非昔日坟墓,钓鱼却是今时濑。 赤壁人寻找折断的兵器磨砺,浯溪客打碎残碑卖。往古来今,倏忽成败。 事物的道理不齐,时光难以再得。扶持世道的教育者何人,经历变故的几代。 古迹日渐湮没,昔人日渐远去。琼楼玉宇不胜寒,民众生活困苦。 重衾春暖梦无鱼,破釜尘生色如菜。口谈诗礼半盗儒,醉拥韬钤多债帅。 惜时感事气填胸,以手抚摩聊一慨。君不见地为舆,天为盖,人在其间稊米大。 分明芥子纳须弥,毛孔真能容渤澥。逐日何须随夸父,步地谁云有章亥。 请学尼丘古圣神,越过东山登泰岱。
赏析
这首作品以登高望远为背景,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诗中,“登高丘,望远海”开篇即展现了宏大的视野,随后的“身居㟪垒间,目极苍茫外”进一步以山海为背景,抒发了对宇宙广阔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如“神禹”、“六鳌戴”、“弱水”、“瑶池”等,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厚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尾处,诗人通过对“地为舆,天为盖”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整首诗语言雄浑,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