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二首
孟秋雨初霁,虚馆生晚凉。
悲风振木末,激烈流清商。
寒蝉抱叶悲,哀鸿叫云翔。
蚯蚓出其窍,蛜蝛鸣在房。
螀蛩鸣我前,蟋蟀鸣我旁。
物各感其时,岂必皆不平。
而我于此际,兀然坐欲僵。
凄然动我心,冥思搜枯肠。
壮哉秋声赋,三叹思欧阳。
兰台一何卑,戚戚徒尔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 霁(jì):雨过天晴。
- 虚馆:空旷的馆舍。
- 悲风:凄凉的风。
-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代表秋天的音乐。
- 寒蝉:秋天的蝉。
- 蛜蝛(yī wēi):一种小虫。
- 螀蛩(jiāng qióng):秋虫的鸣声。
- 蟋蟀:一种秋天的昆虫,常在夜晚鸣叫。
- 冥思:深沉的思考。
- 兰台:古代官署名,这里可能指作者的工作地点。
- 卑:低下,卑微。
翻译
在秋季的第一个月,雨过天晴,空旷的馆舍中生出了晚间的凉意。凄凉的风吹动着树梢,激烈地流淌着代表秋天的音乐。秋天的蝉抱着叶子悲鸣,哀伤的鸿雁在云中飞翔。蚯蚓从它的洞穴中钻出,小虫在房中鸣叫。秋虫在我面前鸣叫,蟋蟀在我旁边鸣叫。万物都感受到了它们所处的时节,难道它们都必定是不平的吗?而我在这个时候,静静地坐着几乎要僵硬。凄凉的氛围触动了我的心,我深沉地思考,搜寻着枯竭的思绪。壮丽的秋声赋,让我三次叹息,思念着欧阳。兰台是多么的卑微,我戚戚然地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诗中,“悲风”、“寒蝉”、“哀鸿”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的秋意,而“蚯蚓”、“蛜蝛”、“螀蛩”、“蟋蟀”的鸣叫,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作者通过对秋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己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最后,作者通过对“兰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地位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