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二首
八方异风土,百里殊阴晴。
夷夏殆天设,终古难合并。
权家但好胜,持议乖群情。
孤军病深入,问罪虑无名。
客主既不如,师老功难成。
当恐强弩末,遂令小国轻。
安得长者言,立谈罢交兵。
皇惠均万物,各各遂其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泛指各处。
- 风土: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
- 夷夏:古代指汉族以外的民族为“夷”,汉族为“夏”,这里泛指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 权家:指掌权者或政治家。
- 乖:违背,不协调。
- 孤军:单独的军队,没有后援。
- 问罪:指责对方的罪行,这里指发动战争的理由。
- 师老:指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士气低落。
- 强弩之末:比喻力量已经衰弱到极点。
- 长者:有德行、有智慧的老年人。
- 立谈:站着交谈,指简短的交谈。
- 皇惠:皇帝的恩惠。
- 均:平等地分配。
翻译
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风俗和土地,即使是百里之内,阴晴也可能大不相同。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似乎是天生的,自古以来就难以融合。掌权者只顾争胜,他们的主张违背了大众的情感。孤立的军队深入敌境,发动战争的理由也显得牵强。客军和主军的力量对比不利,长期征战使得成功难以实现。人们担心,即使是最强的力量,到了末路也会变得衰弱,这会让小国感到轻视。我们怎能得到智者的建议,通过简短的交谈就能停止战争呢?皇帝的恩惠应该平等地惠及万物,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发展。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描绘,以及对战争和政治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与平等的渴望。诗中“八方异风土,百里殊阴晴”生动地描绘了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而“夷夏殆天设,终古难合并”则深刻地反映了文化融合的困难。后文通过对战争的描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以及对小国的轻视。最后,作者希望有智者能够提出和平的建议,让皇帝的恩惠能够平等地惠及每一个生命,体现了作者对和平与公正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