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二首

八方异风土,百里殊阴晴。 夷夏殆天设,终古难合并。 权家但好胜,持议乖群情。 孤军病深入,问罪虑无名。 客主既不如,师老功难成。 当恐强弩末,遂令小国轻。 安得长者言,立谈罢交兵。 皇惠均万物,各各遂其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泛指各处。
  • 风土: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
  • 夷夏:古代指汉族以外的民族为“夷”,汉族为“夏”,这里泛指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 权家:指掌权者或政治家。
  • :违背,不协调。
  • 孤军:单独的军队,没有后援。
  • 问罪:指责对方的罪行,这里指发动战争的理由。
  • 师老:指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士气低落。
  • 强弩之末:比喻力量已经衰弱到极点。
  • 长者:有德行、有智慧的老年人。
  • 立谈:站着交谈,指简短的交谈。
  • 皇惠:皇帝的恩惠。
  • :平等地分配。

翻译

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风俗和土地,即使是百里之内,阴晴也可能大不相同。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似乎是天生的,自古以来就难以融合。掌权者只顾争胜,他们的主张违背了大众的情感。孤立的军队深入敌境,发动战争的理由也显得牵强。客军和主军的力量对比不利,长期征战使得成功难以实现。人们担心,即使是最强的力量,到了末路也会变得衰弱,这会让小国感到轻视。我们怎能得到智者的建议,通过简短的交谈就能停止战争呢?皇帝的恩惠应该平等地惠及万物,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发展。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描绘,以及对战争和政治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与平等的渴望。诗中“八方异风土,百里殊阴晴”生动地描绘了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而“夷夏殆天设,终古难合并”则深刻地反映了文化融合的困难。后文通过对战争的描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以及对小国的轻视。最后,作者希望有智者能够提出和平的建议,让皇帝的恩惠能够平等地惠及每一个生命,体现了作者对和平与公正的向往。

王廷陈

明湖广黄冈人,字稚钦,王廷瞻兄。恃才放恣,甚至上树呼叫,馆师无如之何。正德十二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因疏谏武宗南巡,罚跪受杖。时已授给事中,乃出为裕州知州。失职怨望,为上官所劾,罢归乡里。屏居二十余年,嗜酒纵倡为乐。达官贵人来家,蓬发跣足延见。时衣红纻窄衫,骑牛跨马,啸歌田野间。诗婉丽多风,文长于尺牍。有《梦泽集》。 ► 6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