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丞:古代官名,这里指万伯修。
- 秉钺:持斧,象征掌握军事大权。
- 赋东征:指被任命去东边征战。
- 鸭绿:即鸭绿江,中朝边界的一条江。
- 秋潮:秋天的潮水。
- 饮马:指军队行军途中让马饮水,这里指军队到达鸭绿江边。
- 十致半钟:形容粮食运输的困难和耗费。
- 辽海粟:指辽东地区的粮食。
- 百无一练:形容士兵训练不足。
- 越营兵:指来自南方的士兵。
- 邦传箕子:箕子是古代朝鲜的建立者,这里指朝鲜。
- 期恢复:期待恢复。
- 乱比公孙:比喻混乱如同公孙瓒时期的局面。
- 待削平:等待平定。
- 屯田:古代军事制度,士兵在边疆屯垦,既守卫边疆又生产粮食。
- 却敌:击退敌人。
- 方略:策略,计划。
- 金城:坚固的城池,这里指战略要地。
翻译
万伯修中丞手持斧钺,被任命向东征战,秋天的鸭绿江潮水边,他的军队已到达。粮食从辽东运来,困难重重,士兵们却训练不足,来自南方的他们。朝鲜期待着恢复,混乱如同公孙瓒时期的局面,等待着被平定。如果说屯田能够击退敌人,那么一直以来,我们的战略就是在坚固的城池中制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将领万伯修东征朝鲜的情景,通过对军队行军、粮食运输和士兵训练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艰难。诗中“十致半钟辽海粟,百无一练越营兵”生动反映了后勤补给的困难和士兵素质的不足。结尾提到屯田和方略,暗示了作者对持久战和稳固防御策略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期待和对战略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