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万伯修经略朝鲜

中丞秉钺赋东征,鸭绿秋潮饮马行。 十致半钟辽海粟,百无一练越营兵。 邦传箕子期恢复,乱比公孙待削平。 若说屯田能却敌,向来方略在金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丞:古代官名,这里指万伯修。
  • 秉钺:持斧,象征掌握军事大权。
  • 赋东征:指被任命去东边征战。
  • 鸭绿:即鸭绿江,中朝边界的一条江。
  • 秋潮:秋天的潮水。
  • 饮马:指军队行军途中让马饮水,这里指军队到达鸭绿江边。
  • 十致半钟:形容粮食运输的困难和耗费。
  • 辽海粟:指辽东地区的粮食。
  • 百无一练:形容士兵训练不足。
  • 越营兵:指来自南方的士兵。
  • 邦传箕子:箕子是古代朝鲜的建立者,这里指朝鲜。
  • 期恢复:期待恢复。
  • 乱比公孙:比喻混乱如同公孙瓒时期的局面。
  • 待削平:等待平定。
  • 屯田:古代军事制度,士兵在边疆屯垦,既守卫边疆又生产粮食。
  • 却敌:击退敌人。
  • 方略:策略,计划。
  • 金城:坚固的城池,这里指战略要地。

翻译

万伯修中丞手持斧钺,被任命向东征战,秋天的鸭绿江潮水边,他的军队已到达。粮食从辽东运来,困难重重,士兵们却训练不足,来自南方的他们。朝鲜期待着恢复,混乱如同公孙瓒时期的局面,等待着被平定。如果说屯田能够击退敌人,那么一直以来,我们的战略就是在坚固的城池中制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将领万伯修东征朝鲜的情景,通过对军队行军、粮食运输和士兵训练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艰难。诗中“十致半钟辽海粟,百无一练越营兵”生动反映了后勤补给的困难和士兵素质的不足。结尾提到屯田和方略,暗示了作者对持久战和稳固防御策略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期待和对战略的深思。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进(一作江阴)人,移居苏州,字伯谷,号玉遮山人。十岁能诗,既长,名满吴会。吴门自文徵明后,风雅无定属,稚登尝及徵明门,遥接其风,擅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为同时代布衣诗人之佼佼者。闽粤人过苏州者,虽商贾亦必求见乞字。万历中征修国史,未上而史局罢。曾编散曲为《吴骚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吴郡丹青志》、《奕史》《吴社编》及《尊生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