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斋夕诗又二首

斋韨相携玉署过,槐庭雨露沐新柯。 忧农并仰春和诏,飨帝仍传乐府歌。 制作百年誇圣代,簪缨十载忝贤科。 明君侧席求颇牧,为念冯郎发未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斋韨(fú):古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
  • 玉署:指翰林院,古代文学侍从官的官署。
  • 槐庭:指庭院中的槐树,常用来象征官宦人家。
  • 春和诏:指春天和暖的诏令,这里可能指皇帝的恩泽或政策。
  • 飨帝:祭祀天帝。
  • 乐府歌:古代官方音乐机构所创作的歌曲。
  • 制作:这里指文学创作。
  • 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借指显贵。
  • 贤科:指科举考试中的优秀科目。
  • 侧席:侧身而坐,表示恭敬。
  • 颇牧:指有才能的官员。
  • 冯郎:指冯唐,汉代名臣,这里可能指当代的贤才。
  • (pó):白发的样子,这里指年老。

翻译

与同僚一同穿着祭祀的礼服,在翰林院中相携而过,庭院中的槐树沐浴在雨露之中,新枝繁茂。忧心于农事,仰望春天的和煦诏令,祭祀天帝时仍传唱着乐府的歌曲。百年来,文学创作在圣明的时代中受到赞誉,而我十年间有幸在科举中显贵。明君侧身而坐,渴望得到有才能的官员,心中挂念着那位尚未白发苍苍的冯郎。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官员在翰林院中的情景,通过对斋韨、玉署、槐庭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官场的庄重与宁静。诗中表达了对农事的忧虑和对春天和煦诏令的期待,同时赞美了文学创作在圣明时代的繁荣。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和对年轻才俊的挂念,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王立道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懋中,号尧衢。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有《具茨集诗文》。 ► 6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