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须竹送芋岩归窆竟心艇溯湘转郡城有作二首

谁将今古作浮烟,人各为心亦自怜。 饮泣当年闻国变,埋心遥夜但天全。 青编无字酬双泪,赤县何时慰九泉。 千计不如归尺土,飘零人在钓鱼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今古:古今。
  • 浮烟:飘动的烟雾,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
  • 人各为心:每个人有各自的心思。
  • 自怜:自我怜悯。
  • 饮泣:无声地哭泣。
  • 国变:国家的变故,指明朝灭亡。
  • 埋心:隐藏心事。
  • 遥夜:长夜。
  • 天全:天意保全。
  • 青编:指史书。
  • 赤县:指中国。
  • 九泉:指地下,阴间。
  • 千计:千方百计。
  • 归尺土:回归故土。
  • 飘零人:漂泊无依的人。
  • 钓鱼船:指漂泊在外的船只。

翻译

谁能让古今成为飘渺的烟雾,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心思而自怜。 当年无声哭泣听说国家的变故,长夜里只能隐藏心事,只求天意保全。 史书中没有字句来回报这双泪,中国何时能安慰九泉之下的灵魂。 千方百计不如回归故土,漂泊无依的人在钓鱼船上。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灭亡的深切哀痛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中,“今古作浮烟”描绘了历史的虚幻,而“人各为心亦自怜”则反映了人们在动荡时局中的孤独与自怜。后句通过“饮泣当年闻国变”和“埋心遥夜但天全”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个人隐忍的情感。结尾的“千计不如归尺土,飘零人在钓鱼船”则抒发了对归乡的渴望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分体现了王夫之作为明末遗民的复杂心境。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