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述怀

凉秋肃金气,玉露凋青林。 微风拂虚牖,萧然吹我襟。 感此时序易,岁月何侵寻。 邺侯架万卷,诸葛一长吟。 儒生事稽古,志士多苦音。 我昔仰尼父,斯文以为任。 哲人久云萎,传之回与参。 参乎唯一贯,回仁三月心。 观海登泰山,由来高且深。 夜央不能寐,耿耿宁自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气:秋天的气象,指秋天的肃杀之气。
  • 玉露:晶莹的露水。
  • :使植物失去生机。
  • 虚牖:空旷的窗户。
  • :衣襟,这里指衣服的前面部分。
  • 时序:时间的顺序,指季节的更替。
  • 侵寻:逐渐消逝。
  • 邺侯:指曹操,因其曾封邺侯。
  • :这里指书架,比喻藏书丰富。
  •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稽古:研究古代的事物。
  • 尼父:对孔子的尊称。
  • 哲人:智慧卓越的人。
  • :衰败,消逝。
  • 回与参: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和曾参。
  • 一贯:始终如一,指曾参的学问和品德。
  • 回仁:颜回的仁德。
  • 三月心:指颜回能够长时间保持仁德之心。
  • 观海登泰山:比喻追求高深的学问和道德境界。
  • 夜央:夜深。
  • 耿耿:心中不安的样子。

翻译

凉爽的秋天带着肃杀之气,晶莹的露水使青翠的树林凋零。微风轻拂着空旷的窗户,萧瑟地吹动我的衣襟。我感慨这时节的更替,岁月又是如何逐渐消逝。邺侯(曹操)的书架上藏书万卷,诸葛(诸葛亮)则是一声长吟。儒生们致力于研究古代,志士们则多有苦涩的声音。我曾仰慕孔子,将文化和学问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些智慧卓越的人已经久已消逝,他们的学问和品德传给了颜回和曾参。曾参始终如一地坚持,颜回则能长时间保持仁德之心。追求高深的学问和道德境界,就像观海和登泰山一样,需要深厚的基础。夜已深,我却无法入睡,心中不安,这种感觉从今夜开始。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学问追求的坚持。诗中,“金气”、“玉露”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肃杀和凋零,而“邺侯”、“诸葛”则象征着学问的丰富和深邃。作者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仰慕,表达了自己对学问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智慧和品德传承的重视。最后,夜不能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王立道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懋中,号尧衢。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有《具茨集诗文》。 ► 6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