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遣兴五十八首其二

主言不出吾何死,客难徒云世所嗔。 七国有碑唯诅楚,六经灭迹待亡秦。 忘忧但记徐无鬼,结舌谁知虞有人。 馋?不餐千亩竹,斫来滥写一溪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主言不出吾何死:主人的话不出口,我为何要死去。
  • 客难徒云世所嗔:客人的辩驳只是空谈,世人却因此而愤怒。
  • 七国有碑唯诅楚:七个国家都有碑文,但只有诅咒楚国的。
  • 六经灭迹待亡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痕迹消失,等待秦朝的灭亡。
  • 忘忧但记徐无鬼:忘记了忧愁,只记得徐无鬼(可能是指徐福,传说中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人)。
  • 结舌谁知虞有人:闭口不言,谁知道虞国(古国名)还有人才。
  • 馋?不餐千亩竹:馋嘴的猫不吃千亩的竹子。
  • 斫来滥写一溪春:砍来竹子随意写下一溪春色。

翻译

主人不发话,我为何要死去?客人的辩驳只是空谈,世人却因此而愤怒。七个国家都有碑文,但只有诅咒楚国的。六经的痕迹消失,等待秦朝的灭亡。忘记了忧愁,只记得徐无鬼。闭口不言,谁知道虞国还有人才。馋嘴的猫不吃千亩的竹子,砍来竹子随意写下一溪春色。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诗中“主言不出吾何死”和“客难徒云世所嗔”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言论环境的无奈和批判。后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如“七国有碑唯诅楚”和“六经灭迹待亡秦”,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最后两句则通过寓言手法,以“馋?不餐千亩竹”和“斫来滥写一溪春”来象征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创作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思想情感。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