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梁修撰用之以还家初散紫宸朝七字为韵命赋七首

· 王绂
我本山泽民,浪迹随渔樵。 岂意蒙齿录,置身事清朝。 矧居翰林场,交好皆英僚。 岁时遇伏腊,诗酒常见招。 壮怀固浩浩,白发何萧萧。 醉来目云汉,寂默神弥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腊日: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通常在农历十二月。
  • 梁修撰:人名,可能是当时的官员或文人。
  • 紫宸朝:指皇帝的朝会,紫宸是皇帝的御座所在。
  • 山泽民:指居住在山野水边的人,即隐士。
  • 浪迹:四处漂泊,没有固定的居所。
  • 渔樵:捕鱼和砍柴,泛指隐居生活。
  • 蒙齿录:受到重视,被记录在册。
  • 清朝:清明的朝代,这里指明代的朝廷。
  • 翰林场: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
  • 英僚:杰出的同僚。
  • 伏腊:指夏季的伏日和冬季的腊日,这里泛指节日。
  • 浩浩:形容胸怀宽广。
  • 萧萧:形容头发稀疏。
  • 云汉:银河,这里指天空。
  • 寂默:安静,沉默。
  • 弥超:更加超越,指精神状态的提升。

翻译

我原本是山野水边的隐士,随波逐流,与渔夫樵夫为伴。没想到会受到重视,被提拔到朝廷中服务。尤其在翰林院这样的地方,与我交往的都是杰出的同僚。每逢节日,我们常被邀请一起作诗饮酒。我的壮志依然宏大,但白发却日渐稀疏。醉意中仰望银河,内心变得宁静,精神状态也更加超越。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从隐居生活到被朝廷重用的转变,以及对这种变化的感慨。诗中,“我本山泽民,浪迹随渔樵”描绘了作者原本的隐逸生活,而“岂意蒙齿录,置身事清朝”则突显了意外的官场生涯。后文通过对比“壮怀固浩浩,白发何萧萧”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壮志与现实的无奈。最后,“醉来目云汉,寂默神弥超”则体现了作者在醉意中寻求精神上的超脱和宁静。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悟。

王绂

王绂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孟端,号友石生,以隐居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自少志气高发,北游逾雁门。永乐中以荐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善书法,自谓书必如古人,庶可名业传后。尤工画山水竹石,妙绝一时。性高介绝俗,豪贵往见,每闭门不纳。有《王舍人诗集》。 ► 6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