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易仲
迢递滁山春,子行亦何远。
累然良苦心,惝恍不遑饭。
至道不外得,一悟失群暗。
秋风洞庭波,游子归已晚。
结兰意方勤,寸草心先断。
末学久仳离,颓波竟谁挽?
归哉念流光,一逝不复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迢递(tiáo dì):遥远的样子。
- 滁山:指滁州的山,滁州位于今安徽省东部。
- 累然:形容心情沉重。
- 惝恍(chǎng huǎng):心神不定的样子。
- 不遑饭:来不及吃饭,形容心事重重,无暇顾及饮食。
- 至道:最高的道理或道德。
- 一悟:突然领悟。
- 群暗:众多迷茫的人。
- 洞庭波:指洞庭湖的波浪,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
- 结兰:比喻结交朋友。
- 寸草心:比喻微小而脆弱的心意。
- 仳离(pǐ lí):分离,离别。
- 颓波:向下流动的水,比喻衰败的趋势。
- 流光:流逝的光阴。
翻译
滁山的春天遥远无际,你的行程也是如此遥远。 心情沉重,心神不定,连饭都来不及吃。 最高的道理一旦领悟,便能摆脱众人的迷茫。 秋风吹过洞庭湖的波浪,游子归来已晚。 结交朋友的意愿正浓,但微小的心意却已先断。 末学之人长久分离,衰败的趋势谁能挽回? 归来吧,思念流逝的光阴,一旦逝去便不再回来。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迢递滁山春”和“子行亦何远”描绘了友人行程的遥远,而“累然良苦心”和“惝恍不遑饭”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不安。后文通过“至道不外得,一悟失群暗”展现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领悟,而“秋风洞庭波,游子归已晚”则抒发了对友人归来的期盼与无奈。结尾的“归哉念流光,一逝不复返”更是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哀愁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王守仁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 其一 (江西诗。正德己卯年,奉敕往福建处叛军。至丰城,遭宸濠之变,趋还吉安,集兵平之。八月,升副都御史,巡按江西作)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七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 》 —— [ 明 ] 王守仁
- 《 玉山斗门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五 》 —— [ 明 ] 王守仁
- 《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两广诗。嘉靖丁亥起,平思田之乱) 》 —— [ 明 ] 王守仁
- 《 通天岩 》 —— [ 明 ] 王守仁
- 《 寄冯雪湖二首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