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仁独留治平寒夜有怀
遥遥治平寺,乃在楞伽麓。
之子神情秀,空山裹云宿。
月冷石林清,孤眠岂能熟。
还持一束书,起傍梅花读。
灯昏夜参半,饥鼠鸣古屋。
凄风西北来,吹堕檐间木。
感此霜露繁,坐觉芳华促。
少壮曾几时,岁月在空谷。
念子隔重城,何能慰幽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履仁:人名,即文徵明的友人。
- 治平:地名,指治平寺所在地。
- 楞伽麓:楞伽山的山麓,楞伽山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 之子:这个人,指履仁。
- 神情秀:形容人的气质高雅。
- 裹云宿:比喻住在高山云雾之中。
- 石林:岩石丛生的地方。
- 夜参半:夜已过半。
- 饥鼠:饥饿的老鼠。
- 凄风:寒冷的风。
- 霜露繁:霜和露水多,形容天气寒冷。
- 芳华促:美好的时光匆匆。
- 重城:指城墙重重,比喻距离遥远。
- 幽独:孤独寂寞。
翻译
遥远的治平寺,坐落在楞伽山的山麓。 那位友人气质高雅,住在高山云雾之中。 月光冷冷地照在石林上,孤独地睡眠怎能安稳。 他拿起一本书,起身依傍着梅花阅读。 灯火昏暗,夜已过半,饥饿的老鼠在古屋中鸣叫。 寒冷的风从西北吹来,吹落了屋檐间的木头。 感受到这寒冷的霜露,坐着觉得美好的时光匆匆流逝。 少壮的时光还有多少,岁月却在空谷中流逝。 想到你与我隔着重重城墙,如何能安慰我的孤独。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在寒冷的夜晚,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治平寺的幽静、月夜的冷清、梅花的清香以及饥鼠的鸣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神情秀雅的赞赏,以及对他孤独生活的同情。诗的结尾,诗人感叹时光易逝,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文徵明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
文徵明的其他作品
- 《 咏崇庆庵 》 —— [ 明 ] 文徵明
- 《 书昌国忆母诗后 其二 》 —— [ 明 ] 文徵明
- 《 潇湘八景 其一 潇湘夜雨 》 —— [ 明 ] 文徵明
- 《 秋日同杜允胜汤子重游东禅次子重韵 》 —— [ 明 ] 文徵明
- 《 夜坐 》 —— [ 明 ] 文徵明
- 《 张夏山挽词 其二 》 —— [ 明 ] 文徵明
- 《 书昌国忆母诗后 其一 》 —— [ 明 ] 文徵明
- 《 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逅朱尧民钱孔周登天平饮白云亭次第得诗三首 其三 》 —— [ 明 ] 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