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窗赠林县博坛

倬彼梧桐树,结根在幽林。 栽培人力厚,沾濡风露深。 日夜之所息,毫芒成丈寻。 可以栖凤皇,可以制瑟琴。 苟其初生时,植之无美根。 暴之以风日,残之以斧斤。 本株渐凋瘁,枝叶安得存。 如是求其用,奚啻千里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uō):显著,高大。
  • 梧桐树:一种树,古人认为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 幽林:幽深的树林。
  • 沾濡:浸润,沾湿。
  • 风露:风和露水,这里指自然环境的滋养。
  • 日夜之所息:指日夜不停地生长。
  • 毫芒:极细小的东西,这里指树苗的细小。
  • 丈寻:古代长度单位,一丈等于十尺,寻为八尺。
  • 凤皇: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 瑟琴:古代的两种弦乐器。
  • (pù):曝晒。
  • 斧斤:斧头,这里指砍伐。
  • 本株:树的主干。
  • 凋瘁:凋谢枯萎。
  • 枝叶:树枝和叶子。
  • 奚啻(xī chì):何止,岂止。

翻译

那高大的梧桐树,扎根在幽深的树林中。人们精心栽培,它深深地吸收着风露的滋养。日夜不息地生长,从微小的树苗长成高大的树木。它可以成为凤凰的栖息之地,也可以制作成瑟琴。但如果它初生时,没有得到美好的根植,被风吹日晒,被斧头砍伐,那么它的主干就会逐渐凋谢枯萎,枝叶又怎能保存呢?如果这样去寻求它的用途,岂止是千里之外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梧桐树的生长过程,隐喻了人的成长和培养。诗中强调了良好的环境和精心的培养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了恶劣环境和不当对待对成长的破坏。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方献夫

明广东南海人,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中授礼部主事,调吏部员外郎,旋从王守仁问学,谢病归西樵山中,读书十年。嘉靖初还朝,以议大礼称帝意,骤进少詹事。累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持论和平,而舆论视为奸邪,连被劾。又见帝恩威不测,三疏引疾归。有《周易传义约说》、《西樵遗稿》。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