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汉细君

· 方蕖
高楼凤去琐寒烟,风物江都已惘然。 胡地夜笳惊戍马,汉宫春色怨啼鹃。 乌丝老去毡房冷,黄鹄歌残毳幕前。 生入玉门犹腐骨,不知青冢草芊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凤去:凤凰飞走,比喻美好事物的消失。
  • 琐寒烟:细碎的寒烟,形容景象凄凉。
  • 惘然:失意的样子。
  • 胡地:指边疆或异域。
  • 夜笳:夜晚的笳声,笳是一种古代乐器,多用于军中。
  • 戍马:守卫边疆的马匹。
  • 啼鹃:杜鹃鸟的啼叫,常用来象征哀怨。
  • 乌丝:指头发。
  • 毡房:用毡子覆盖的帐篷,多用于游牧民族。
  • 黄鹄歌:指《黄鹄歌》,古代楚国的一首悲歌。
  • 毳幕:用兽毛织成的帐幕。
  • 生入玉门:活着进入玉门关,玉门关是古代中国西北的边关。
  • 青冢:指坟墓。
  • 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翻译

高楼上凤凰已飞走,只剩下细碎的寒烟,江都的风物已变得失意凄凉。 在胡地的夜晚,笳声惊动了守卫的马匹,汉宫中的春色因杜鹃的啼叫而充满哀怨。 年老的头发在寒冷的毡房中显得更加凄凉,黄鹄歌在毳幕前渐渐消逝。 即使活着进入玉门关,也如同腐朽的骨头,不知道青冢上的草木已经茂盛。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哀愁和对往昔辉煌的怀念。诗中通过“凤去”、“琐寒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江都风物变迁的感慨。后句中的“胡地夜笳”和“汉宫春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边疆的孤寂与宫廷的哀怨。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即使生还也如同行尸走肉,不知身后事,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绪。

方蕖

方蕖,字清臣。南海人。献夫次子。有平寇功。历任赣州府同知,终武定府知府。著有《龙井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三、清吴道镕《广东文徵作者考》卷二有传。 ► 16篇诗文

方蕖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