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楼上作

高楼明月迥无烟,举目山河思渺然。 成佛耻居灵运后,赋诗呈向远公先。 梦思南海飘甘露,观想东潮化白莲。 谁识云间朱顶鹤,玉书衔得下西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iǒng):远,遥远。
  • 渺然: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
  • 成佛:达到佛教中的最高境界,即觉悟成佛。
  • 灵运:指唐代高僧慧远,他在庐山建立东林寺,与陶渊明等文人交往甚密。
  • 远公:即慧远,因其影响深远,被尊称为远公。
  •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 甘露:佛教中指佛陀的教法,比喻为甘露,能滋润众生,使其得到解脱。
  • 东潮:可能指东海,也可能是诗中的隐喻,指佛教的普及和影响。
  • 白莲:佛教中象征纯洁和悟道的花朵。
  • 朱顶鹤:传说中的仙鹤,常被用来象征长寿或仙境。
  • 玉书:指珍贵的书籍或文书,这里可能指佛经。
  • 西天:指佛教中的极乐世界,即西方极乐世界。

翻译

高楼之上,明月遥远无烟尘,举目远望,山河景象令人思绪飘渺。 我羞于在成佛的路上落后于慧远,故将我的诗赋呈献给远公慧远。 我梦想着南海飘洒着佛陀的甘露,观想着东海化作纯洁的白莲花。 谁能识得云间的朱顶鹤,它从西天衔来了珍贵的佛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藏经楼上远眺时的深沉思绪和对佛教的虔诚向往。诗中,“高楼明月”与“山河”共同构筑了一幅辽阔而幽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佛教真理的追求。通过“成佛耻居灵运后”和“赋诗呈向远公先”,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慧远的敬仰以及对佛教修行的自我期许。后两句则通过“南海甘露”和“东潮白莲”的意象,进一步抒发了对佛教圣地的向往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结尾的“朱顶鹤”和“玉书”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了诗人对佛教经典的珍视和对极乐世界的憧憬。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深厚情感和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

王邦畿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王隼父。明末副贡。隐居罗浮。以诗名。有《耳鸣集》。 ► 4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