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伏波庙二首

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柝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楼船:古代的大型战船。
  • 金鼓:古代军中用以指挥发信号的乐器,金指钟,鼓指鼓。
  • 宿乌蛮:宿,驻扎;乌蛮,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 鱼丽:古代战船的一种排列方式,形似鱼鳞。
  • 群舟:众多战船。
  • 夜上滩:夜间登陆滩头。
  • 旌旗:旗帜的总称。
  • 千嶂:连绵不断的山峰。
  • 铃柝:古代军中用以报时或警戒的铃声和敲击声。
  • 九溪:泛指众多的溪流。
  • 荒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 神武:英明威武。
  • 不杀难:难以不使用武力。
  • 虞廷:指古代的朝廷。
  • 新气象:新的政治局面或气氛。
  • 两阶干羽:两阶,指朝廷的台阶;干羽,古代舞者手持的道具,干指盾,羽指羽毛。
  • 五云端:指高耸入云的宫殿。

翻译

战船上金鼓声声,驻扎在乌蛮之地, 鱼丽阵型的战船在夜色中登陆滩头。 月光环绕着飘扬的旗帜,千山万峰静谧无声, 风中传来铃声和柝声,九溪之地透着寒意。 边远民族未必因先声而屈服, 英明威武的统治者也难以避免使用武力。 想象中虞廷展现新的政治气象, 朝廷台阶上舞者手持干羽,宫殿高耸入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王守仁在伏波庙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战船、山川、风声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边疆的宁静与战事的紧张。诗中“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反映了作者对于边疆民族治理的深刻思考,认为仅凭武力难以真正征服民心。结尾的“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则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政治新气象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与治理的深刻见解。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