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於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注释
飞锡:佛教语。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據《释氏要览·巻下》:「今僧遊行,嘉称飞锡。此因髙僧隐峰遊五臺,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
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
序
《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後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衹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衹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阳明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阳明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衹有这个灵明,人衹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阳明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後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险夷:危险与平安。
- 滞:停留,积压。
- 浮云:比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
- 飞锡:佛教用语,指僧人云游四方。
翻译
危险与平安原本就不留在心中,这与浮云飘过太空有何不同。 在宁静的夜晚,海涛声响彻三万里,月光下,我如持锡杖的僧人,乘着天风飞翔。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守仁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中“险夷原不滞胸中”一句,表明诗人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如同对待天空中的浮云一样,不放在心上,不为之所困。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夜晚海上的壮阔景象,以及自己如僧人般超脱的姿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然和豁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五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三 》 —— [ 明 ] 王守仁
- 《 立春日道中短述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 《 归怀 》 —— [ 明 ] 王守仁
- 《 除夕伍汝真用待隐园韵即席次答五首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十五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