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犁子歌为长乐郑友众赋

· 王恭
新宁才人心不羁,腹中三礼犹耽犁。 生事常怀汶阳北,梦游未识灞陵西。 青山白野閒来坐,离黍吹花向人堕。 潇洒还同谷口耕,风流也学南阳卧。 谁知宣室聘雄才,不使遗贤滞草莱。 使者飞书催上道,郎官立马送离杯。 几回待诏金门里,枥上华骢末由试。 甲第歌中少故人,五侯宾从无知己。 以兹翻忆鹿门春,却向清时便乞身。 匹马行辞白门柳,群公饯出秣陵尘。 故园独树闽川道,数亩山田半秋草。 孺子应知食力安,渊明况及归来早。 入门长啸复长歌,仍把春衣换薜萝。 自言林下耽犁好,不道天朝荐剡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耽犁 (dān lí):沉迷于农耕。
  •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古代儒家经典。
  • 汶阳 (wèn yáng):地名,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
  • 灞陵 (bà líng):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 离黍 (lí shǔ):离别的黍子,指离别时的哀愁。
  • 谷口:地名,指隐居之地。
  • 南阳卧:指隐居生活,源自诸葛亮隐居南阳。
  • 宣室:指朝廷。
  • 遗贤:指未被发现的贤才。
  • 草莱 (cǎo lái):指草野,比喻民间。
  • 金门:指朝廷的门。
  • 华骢 (huá cōng):华丽的马。
  • 甲第:指高官的宅第。
  • 五侯:指权贵。
  • 鹿门春:指隐居生活的美好时光。
  • 白门:指南京的城门。
  • 秣陵 (mò líng):南京的古称。
  • 孺子 (rú zǐ):年轻人。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以隐居田园著称。
  • 薜萝 (bì luó):指隐士的服饰。
  • 天朝:指朝廷。
  • 荐剡 (jiàn yǎn):推荐选拔。

翻译

新宁的才子心性不羁,腹中藏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却沉迷于农耕。他常怀念汶阳北的生活,梦中却未曾到过灞陵西。在青山白野间闲坐,离别的黍子随风飘落,向人诉说着哀愁。他潇洒地像谷口隐士一样耕作,风流地学习南阳卧龙诸葛亮的隐居。

谁知朝廷急聘雄才,不让遗贤滞留民间。使者飞书催他上路,郎官立马送别。他多次在金门等待诏命,却未能试骑那华丽的马。在高官的宅第中,少有故人,权贵宾客中无知己。因此,他反而怀念起鹿门春的隐居生活,向清时便乞求隐退。他骑马行过白门柳,群臣在秣陵尘土中为他饯行。

回到故园,独树在闽川道,数亩山田半是秋草。年轻人应知食力为安,陶渊明况且早早归来。入门长啸复长歌,仍把春衣换成隐士的服饰。他自言林下农耕生活美好,不道朝廷推荐选拔频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才子从朝廷回归田园的心路历程。诗中,“耽犁”与“三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主人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不适。通过“汶阳北”与“灞陵西”的地理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宣室聘雄才”与“遗贤滞草莱”的对比,突显了主人公对官场的失望与对田园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