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

银地有馀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 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银地:指佛寺,这里特指方公院。
  • 馀光:余下的光辉,这里指佛寺的庄严与辉煌。
  • 方公道:指方公的道德和教诲。
  • 益芳:更加芬芳,比喻方公的道德影响深远。
  • 修藏力:修行和藏经的力量。
  • 剃头霜:指僧人的光头,霜比喻白发,这里指老僧。
  • 经勘:研读经书。
  • 松风燥:松树间的风声,燥可能指风声的干燥或清脆。
  • 坞茗香:坞,小山或高地;茗,茶;香,香气。这里指山间茶园的茶香。
  • 结西社:结社,指结成宗教团体或学术团体;西社,可能指佛教的团体。
  • 柴桑:古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因陶渊明而闻名,这里比喻此县清静幽雅,类似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

翻译

佛寺之地光辉依旧,方公的道德教诲更加芬芳。 谁能分担修行的力量,顶上白发如霜的老僧。 研读经书于松风之中,檐下茶香四溢。 终将结成佛教团体,此县宛如柴桑般幽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方公院的宁静与庄严,通过“银地”、“馀光”等词语展现了佛寺的辉煌与神圣。诗中“方公道益芳”赞美了方公的道德影响,而“剃头霜”则形象地描绘了老僧的形象,增添了诗的宗教氛围。后两句通过对松风、茶香的描写,进一步以自然景物来衬托佛寺的清静与超脱。结尾的“结西社”和“似柴桑”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此地宗教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赞美。

贯休

贯休

五代时僧。婺州兰溪人,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七岁投本县和安寺出家。苦节峻行,传《法华经》、《起信论》,精其奥义。钱镠重之。后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书,时人比之阎立本、怀素。善绘水墨罗汉,笔法坚劲夸张,世称“梵相”。有诗名。尝有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人呼得得来和尚。有《禅月集》。 ► 7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