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

· 杨炯
敞朗东方彻,阑干北斗斜。 地气俄成雾,天云渐作霞。 河流才辨马,岩路不容车。 阡陌经三岁,闾阎对五家。 露文沾细草,风影转高花。 日月从来惜,关山犹自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敞朗:明亮开阔。
  • 东方彻:东方完全亮了。
  • 阑干:栏杆。
  • 北斗斜:北斗星斜挂天空,表示夜晚即将结束。
  • 地气:地面的热气。
  • :不久,立刻。
  • 天云:天空中的云。
  • 渐作霞:逐渐变成朝霞。
  • 河流:河水的流动。
  • 才辨马:才能辨认出河中的马影。
  • 岩路:崎岖的山路。
  • 不容车:不能通行车辆。
  • 阡陌:田间的小路。
  • 经三岁:经过三年。
  • 闾阎:乡里,泛指民间。
  • 对五家:相对着五户人家。
  • 露文:露水的痕迹。
  • 风影:风的影子,指风中的花影。
  • 转高花:花影随风转动,显得更高。
  • 日月:太阳和月亮。
  • 从来惜:一直都很珍惜。
  • 关山:关隘和山岭,指边远的地方。
  • 犹自赊:仍然很遥远。

翻译

东方已经明亮开阔,北斗星斜挂在天边。 地面的热气很快变成了雾,天空的云逐渐变成了朝霞。 河水的流动中才能辨认出马影,崎岖的山路不能通行车辆。 田间的小路已经走过三年,乡里相对着五户人家。 露水的痕迹沾在细草上,风的影子让高处的花影转动。 太阳和月亮一直都很珍惜,但关隘和山岭仍然很遥远。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通过“敞朗东方彻”和“阑干北斗斜”展现了天色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从夜晚到黎明的过渡。诗中“地气俄成雾,天云渐作霞”巧妙地捕捉了自然界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后文通过对河流、山路、田间小路的描写,以及对露水和风影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珍惜和对远方关山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杨炯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杨炯

杨炯

杨炯,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