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拼音

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注释

“江海相逢客恨多”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秋风叶下洞庭波”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月照高楼一曲歌”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赠少年》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诗人与一少年相逢又相别的场面,表达了无限的离恨别情,抒发了深沉的豪情壮怀。清代徐增认为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而庵说唐诗·卷六》)。全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景中见情,含蓄隽永。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hān):酒喝得很畅快。
  • 淮阴市:用淮阴侯韩信的典故。韩信年轻时曾在淮阴街市上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著名的将领。这里借指诗人与少年分别的地方。

翻译

在江海之间相逢,漂泊的旅客心中有许多愁恨。秋风吹过,树叶飘落,洞庭湖上泛起波浪。 饮酒到畅快时,在夜晚于淮阴市分别,月光照在高楼上,我们最后唱了一曲歌。

赏析

这首诗是温庭筠赠给少年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漂泊之人在江海相逢又别离的情景。首句“江海相逢客恨多”,写出了羁旅之人的愁苦,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秋风叶下洞庭波”,通过描写秋风、落叶和洞庭波,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酒酣夜别淮阴市”,借用淮阴侯韩信的典故,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表现出分别时的豪迈之情。最后“月照高楼一曲歌”,以月照高楼的景象和一曲离歌,烘托出离别的悲伤与不舍,又蕴含着一种豁达。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真挚,将离别的愁绪与对前途的迷茫融入其中,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3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