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际寺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乾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至今。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盖:白色形似伞盖的云。这里形容山间的白云如伞盖一般。
  • 一径深:一条小路向深山延伸。“一径”指一条小路;“深”描述小路通往幽深之处 。
  • 东峰弟子:指云际寺中东峰之地的僧人弟子。
  • 苍苔cāng tái):青色苔藓。这里描绘出小路上长满青苔,表明人迹罕至、环境清幽。
  • 声乾:声音干而脆。红叶被风吹动,因失水而发出清脆之声。
  • 高阁:高耸的楼阁,指云际寺中的楼阁。
  • 静境:静谧清幽的境界氛围。
  • 疏磬shū qìng):稀疏的磬声。磬,一种打击乐器,寺院中常用磬声召集众僧或作为礼佛的信号。
  • 禅心:指一种宁静、专注、超脱的心境,是学佛者追求的内心境界。
  • 紫桂岩:大概是诗人曾与某位僧人(或许就是诗中提及相关之人)分别的地点,在山岩旁边长有紫桂,所以得名。
  • **南能:即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因为慧能在岭南,所以称“南能” 。这里指代慧能之后的禅门高僧。

翻译

白色云团如华盖,小路蜿蜒向幽深山林延伸。东峰的弟子不辞远路前来寻访我。

长满青苔的小路,僧人熟悉地回到寺中;林间枯黄的红叶沙沙作响,似在告知鹿儿的行踪。

高阁之中散发着清幽的香气,营造出静谧空灵的境界;夜晚禅堂中稀疏的磬声,引发了内心深处的超脱心境。

自从在紫桂岩前分别之后,直到如今都没能再见到像南能那样的高僧了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云际寺的清幽静谧之景,传达出诗人对当年与僧人交往的怀念以及对佛法高妙境界的向往。开篇“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白描勾勒出云际寺所在的清幽环境以及弟子远道而来的情谊。颔联“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乾鹿在林”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寺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苍苔路熟”突出僧人生活环境的清幽与安稳,“红叶声乾”则以动衬静,让山林愈发静谧,鹿儿的出没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生机。颈联“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从嗅觉和听觉入手,进一步渲染佛境之静,高阁的清香与夜间稀疏的磬声,不仅营造出超脱尘世之感,更诱发人的禅思。

尾联“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至今”由写景转入个人情感抒发,诗人感慨自从与友人在紫桂岩前分别后,很久都没再遇到高僧,流露出对往昔交游以及对精妙佛法传承后继乏人的叹惋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用词精妙,用幽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深处的禅意与思绪,是一首意境深远的佳作 。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3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