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

古砚传千载,英山石更奇。 水流鸲鹆眼,质润鸊鹈脂。 藏自焚书日,出逢布露时。 右军挥兔笔,应勒岘山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古砚:古代的砚台,用于磨墨。
  • 英山石:一种质地优良的石材,常用于制作砚台。
  • 鸲鹆眼:砚台上的石纹,形似鸟眼,被认为是砚台的佳品。
  • 鸊鹈脂:比喻砚台质地细腻如脂。
  • 焚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
  • 布露:显露,出现。
  • 右军: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因其曾任右军将军,故称。
  • 兔笔:指毛笔,因古代毛笔多用兔毛制成。
  • 岘山碑:指岘山上的碑文,这里泛指重要的碑刻。

翻译

古砚流传千年,英山石制作的砚台更是奇妙非凡。砚台上的水流过形似鸟眼的石纹,质地细腻如同鸊鹈的脂肪。这砚台自秦始皇焚书之时便被珍藏,直到今日才得以显露于世。如同右军王羲之挥动兔毛笔,应当在岘山上刻下不朽的碑文。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一方古砚的珍贵与不凡。通过“英山石更奇”、“水流鸲鹆眼”、“质润鸊鹈脂”等词句,生动描绘了砚台的材质与纹理之美。同时,提及“藏自焚书日”与“出逢布露时”,暗示了砚台的历史价值与传承意义。结尾以“右军挥兔笔,应勒岘山碑”作结,表达了对古砚能见证并记录重要历史的期许。

张嗣纲

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