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觐国观察于役还里先贶见讯诗以复之

· 张萱
分携却忘在何年,雁影萍踪思杳然。 岐路风尘天地满,人间暄冷岁时迁。 惊看画戟諠驱弩,更念绨袍损俸钱。 为问使君湘汉主,桃源曾否一回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刘觐国:人名,诗中的观察使。
  • 观察: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 于役:指因公外出。
  • 先贶:先前的赠礼。
  • 见讯:得到消息。
  • 雁影萍踪:比喻行踪不定,如雁飞萍漂。
  • 岐路:分岔的道路,比喻人生的选择。
  • 画戟:古代兵器,此处指武官。
  • 諠驱弩:喧闹地驱使弓弩,形容军队的忙碌。
  • 绨袍:粗布袍,指简朴的生活。
  • 损俸钱:减少俸禄。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湘汉主:指刘觐国,因其可能管辖湘汉地区。
  • 桃源:比喻理想中的乐土。

翻译

分别之后,我竟忘了是哪一年,你的身影如雁飞萍漂,思绪渺茫。 人生的岔路上,风尘满天,人间的温暖与冷漠随着岁月变迁。 惊讶地看到武官忙碌地驱使弓弩,更怀念你简朴的生活,甚至减少了自己的俸禄。 请问作为湘汉地区的管理者,你是否曾有一次,像寻找桃源那样,回过一次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刘觐国的思念与关切。诗中,“雁影萍踪”形象地描绘了友人漂泊不定的生涯,而“岐路风尘”则反映了世事的沧桑与变迁。后两句通过对友人公务繁忙与生活简朴的描写,展现了对其深深的敬意与怀念。结尾的“桃源曾否一回船”则寄寓了诗人对友人是否能找到心灵归宿的深切关怀。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