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应制

· 曹义
壁月当天霁色明,鳌山千叠壮神京。 金莲璀璨祥光绕,绮树氤氲瑞霭生。 紫禁楼台回昼景,碧霄歌舞度春声。 总知四海恩波洽,臣庶欢忻荷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夕: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 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
  • 壁月:皎洁如玉的月亮。
  • 鳌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这里指元宵节时搭建的灯山。
  • 神京:指京城,即首都。
  • 金莲:指灯火或烟花,因其形状似莲花而得名。
  • 璀璨:光彩夺目。
  • 祥光:吉祥的光芒。
  • 绮树:装饰华丽的树木。
  • 氤氲:形容烟雾或光影弥漫的样子。
  • 瑞霭:吉祥的云气。
  • 紫禁:紫禁城,即皇宫。
  • 楼台:高大的建筑。
  • 回昼景:回旋的白昼景象,指白天的景色。
  • 碧霄:天空。
  • 歌舞:舞蹈和歌唱。
  • 春声:春天的声音,这里指春天的欢乐气氛。
  • 四海:指全国。
  • 恩波:恩泽,指皇帝的恩惠。
  • :普遍,遍布。
  • 臣庶:臣民。
  • 欢忻:欢喜。
  • :承受,享受。
  • 太平:和平,安宁。

翻译

皎洁的月亮高悬天际,明亮的夜色中,灯山层层叠叠,壮观地装点着京城。金色的莲花灯火璀璨夺目,吉祥的光芒环绕四周,华丽的树木间烟雾和光影弥漫,吉祥的云气升腾。皇宫中的楼台回旋着白昼的景色,天空中的歌舞传递着春天的欢乐声音。大家都知晓全国都沐浴在皇帝的恩泽之中,臣民们欢喜地享受着和平的时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京城的盛景,通过“壁月”、“鳌山”、“金莲”等意象展现了节日的璀璨与喜庆。诗中“紫禁楼台回昼景,碧霄歌舞度春声”一句,巧妙地将皇宫的庄严与春天的欢乐结合,表达了臣民对太平盛世的欢欣与感恩。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开阔,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诗的特色。

曹义

明应天府句容人,字子宜。永乐十三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礼部主事,累迁南京吏部尚书。正统末,京师告急,奉命守崇文门。天顺初辞官归。有《默庵集》。 ► 5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