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夜曝书台候月不至

· 张萱
春游午夜正蹁跹,秉烛登台思黯然。 尘匣未开天上镜,星桥惟放火中莲。 歌声舞影争相媚,雨意云情转可怜。 怪底嫦娥亦羞涩,清光不到酒尊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蹁跹(pián xiān):形容舞姿轻盈飘逸。
  • 秉烛:手持蜡烛。
  • 黯然:形容心情沮丧、失落的样子。
  • 尘匣:指月亮被云层遮住,如同藏在尘土覆盖的匣子里。
  • 星桥:指银河,这里比喻夜空。
  • 火中莲:比喻夜空中绽放的烟花。
  • :讨好,取悦。
  • 雨意云情:指云雨之情,这里比喻天空中的云层和可能的降雨。
  • 怪底:难怪,怪不得。
  • 羞涩:形容害羞,不自在。

翻译

春天的夜晚,午夜时分,舞姿轻盈飘逸,我手持蜡烛登上高台,心中感到一丝失落。天上的月亮被云层遮住,如同未被打开的镜子,夜空中只有烟花绽放,如同火中的莲花。歌声和舞影都在争相取悦,而天空中的云层和可能的降雨,更显得可怜。难怪嫦娥也显得害羞,她的清光没有照到我的酒杯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十四夜晚,诗人登台候月的情景。诗中,“蹁跹”形容舞姿,增添了夜晚的生动与活力;“秉烛登台”则展现了诗人的期待与孤独。后文通过“尘匣未开天上镜”等意象,表达了月未出的遗憾,以及“星桥惟放火中莲”的烟花美景,形成对比。最后,以嫦娥的羞涩比喻月光的缺失,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渴望和对夜晚美景的留恋。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