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汉宫传烛图

· 张萱
胜事留芳迹,春光在玉笺。 燧从司烜改,烛自汉宫传。 列炬擎金跋,繁星照锦鞯。 火才三日禁,炎却五侯先。 纵目恩辉满,披图帝泽偏。 何时嘘冷烬,亦向此中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suì):古代取火的器具。
  • 司烜 (sī huǐ):古代掌管火种的官职。
  • (jù):火把。
  • (qíng):举,托。
  • 金跋 (jīn bá):金色的火炬底座。
  • 锦鞯 (jǐn jiān):华美的鞍垫。
  • (yán):热,这里指权势。
  • 五侯 (wǔ hóu):指权贵。
  • 披图 (pī tú):展开图画。
  • 帝泽 (dì zé):皇帝的恩泽。
  • (xū):吹气。
  • 冷烬 (lěng jìn):冷却的灰烬。

翻译

这美好的事迹留下了芬芳的痕迹,春日的光辉映照在精美的玉笺上。 取火的燧石随着掌火官的更替而改变,烛光则传承自汉宫。 排列的火把举着金色的底座,繁星般的光芒照耀着华丽的鞍垫。 火禁三日之后,权势的热度却先在五侯之间升起。 放眼望去,恩泽的光辉满溢,展开图画,皇帝的恩泽特别偏爱。 不知何时能吹起冷却的灰烬,也希望能在这图中燃起。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汉宫传烛的场景,展现了春日的美好与皇家的繁华。诗中“燧从司烜改,烛自汉宫传”巧妙地将古代的火种传承与汉宫的烛光联系起来,寓意着文化的传承与皇权的象征。后句“炎却五侯先”则暗指权势的炙热与不平等,而“披图帝泽偏”则表达了皇帝恩泽的偏爱与期望。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展现了历史的风貌,又隐含了对权力的批判与对公平的向往。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