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集生太史以便面赏花及游诃林二诗见贻用来韵赋答

· 张萱
祇树林中宝相鞯,逃名未得却逃禅。 搏天金翅知何处,入海□生已几年。 休问南能台上镜,且燃太乙杖头烟。 西园老矣原疏懒,不识仙缘与佛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祇树:指佛教圣地祇园,即祇树给孤独园,是佛陀讲法的地方。
  • 宝相:佛教术语,指佛的庄严形象。
  • (jiān):垫马鞍的东西。
  • 逃名:逃避名声,指隐居。
  • 逃禅:逃避世俗,遁入禅门。
  • 搏天金翅:指神话中的金翅大鹏鸟,象征高远和超脱。
  • 入海□生:此处缺字,意指深入海洋,比喻深入探索或隐居。
  • 南能:指南宗禅,禅宗的一派。
  • 台上镜:比喻高明的见解或智慧。
  • 太乙:道教中的神仙,此处指道教修行。
  • 杖头烟:指道士炼丹时的烟雾,象征道教修炼。
  • 西园:作者自称,可能指自己的居所。
  • 仙缘与佛缘:指与道教和佛教的缘分。

翻译

在祇树林中的佛像下,我虽未完全隐居,却已遁入禅门。 那搏击天空的金翅大鹏鸟不知去向,我深入探索或隐居已多年。 不必问南宗禅的高明见解,我且点燃太乙杖头的炼丹烟雾。 我这西园老者原本就疏懒,不知自己与仙道和佛道的缘分如何。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道教修行的思考。诗中通过“祇树”、“宝相”等佛教意象和“搏天金翅”、“太乙杖头烟”等道教元素,展现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渴望。同时,通过“逃名未得却逃禅”和“不识仙缘与佛缘”的自我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探索。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