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强彦栗归吴
嗟我吴越人,茕茕客燕都。
凡见吴越士,依依不忍疏。
况子重信义,尤与他人殊。
宁无情缱绻,执手与踟蹰。
蓟门秋月白,城头夜啼乌。
城中良家子,半是南征夫。
或从张都护,或属李轻车。
道傍别妻子,泣下如迸珠。
自非英雄姿,孰使祸乱除。
戎马暗中国,游子将何趋。
并州非故乡,东吴有田庐。
子归慰父母,繄我独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 缱绻(qiǎn quǎn):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 踟蹰(chí chú):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样子。
- 蓟门:指古代的蓟城,即今天的北京。
- 迸珠:形容眼泪像珍珠一样滚落。
- 繄(yī):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翻译
唉,我这个吴越之人,孤独无依地客居在燕都。凡是见到来自吴越的士人,总是依依不舍,不忍心疏远。何况你重信义,尤其与他人不同。怎能没有深厚的感情,我们紧紧握手,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蓟门的秋月皎洁,城头夜里有乌鸦啼叫。城中的良家子弟,多半是南征的士兵。有的跟随张都护,有的属于李轻车。在道旁与妻子儿女告别,泪水如珍珠般滚落。若非英雄本色,谁能平定这祸乱。战马嘶鸣,暗淡了中原,游子又将何去何从。并州并非我的故乡,东吴有我的田舍。你回去安慰父母,而我独自一人又将如何!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深情。诗中,“茕茕客燕都”描绘了诗人的孤独境遇,而“凡见吴越士,依依不忍疏”则流露出对同乡的深厚情感。通过对比“蓟门秋月”与“东吴田庐”,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结尾的“子归慰父母,繄我独何如”更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归乡的羡慕与自己孤独无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友情的深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