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寂寂:形容非常寂静,没有声响。
- 鸣蛩:蛩指的是蟋蟀,鸣蛩即蟋蟀的鸣叫声。
- 儿曹:指年轻的一辈,这里可能指学生。
- 课日功:指日常的功课或学习任务。
- 道体浑沦:道体指道的本质,浑沦形容道的状态深奥难明。
- 参太极:参悟太极的道理,太极在这里指宇宙的根本原理。
- 皋比:古代的一种坐具,这里可能指坐在皋比上的人。
- 剪烛:剪去烛花的动作,常用来形容夜深人静时的工作或学习。
- 谈经:讨论经典,这里指讨论儒家经典。
- 帐影红:帐中的影子在烛光下显得红润,形容夜深人静时的景象。
- 礼乐斯民:礼乐指儒家的礼仪和音乐,斯民指这些民众,意指通过礼乐来教化民众。
- 闽中常衮蜀文翁:闽中和蜀分别指福建和四川,常衮和文翁是两位古代的贤人,这里可能指像他们一样的贤人在这些地方推行儒家的治教。
翻译
讲堂里静悄悄的,只有夜晚的蟋蟀在鸣叫,我辛苦地为学生们布置日常的功课。道的本质深奥难明,我参悟着太极的道理,坐在冷落的皋比上,感受着西风的吹拂。夜深人静时,我剪去烛花,继续讨论儒家经典,帐中的影子在烛光下显得红润。通过儒家的礼乐来教化民众,像古代的贤人常衮和文翁一样,在福建和四川推行儒家的治教。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儒家学者在夜晚的讲堂中,孤独地教授学生和深思道义的情景。诗中通过“寂寂夜鸣蛩”和“皋比冷落坐西风”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孤寂和深沉的氛围。同时,“剪烛谈经帐影红”一句,既展现了学者夜以继日的学习精神,也体现了儒家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执着。最后两句“礼乐斯民开治教,闽中常衮蜀文翁”,则表达了对儒家治教理念的推崇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儒家学者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