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长史王公责躬
覆舟无伯夷,覆车无仲尼。
自咎失明义,宁由贝锦诗。
松柏日已坚,桃李日以滋。
顾己独暗昧,所居成蒺藜。
大贤荐时文,丑妇用蛾眉。
惕惕愧不已,岂敢论其私。
方朔既有言,子建亦有诗。
恻隐及先世,析薪成自悲。
灵鸟酬德辉,黄雀报仁慈。
若公庶伏罪,此事安能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因忠于自己的道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中。
- 仲尼:孔子的字,儒家学派创始人。
- 咎(jiù):怪罪,责备。
- 明义:明显的道义。
- 宁:岂,难道。
- 贝锦诗:指谗言。“贝锦”原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锦,后用以比喻诬陷他人、罗织成罪的谗言。
- 滋:生长,繁殖。
- 暗昧:愚昧,昏庸。
- 蒺藜(jí lí):一种带刺的植物,这里比喻困境。
- 惕惕:忧惧的样子。
翻译
翻船的时候没有伯夷来拯救,翻车的时候也没有仲尼来帮忙。 我责备自己没有明白明显的道义,难道是因为那些谗言的缘故吗? 松柏一天天变得更加坚固,桃李一天天生长得更加茂盛。 看看自己独自愚昧昏庸,所居住的地方变成了充满困境的蒺藜之地。 大贤之人推荐时文,丑陋的妇人却被任用如同蛾眉般的美女。 我心中忧惧惭愧不已,哪里敢谈论自己的私心呢。 东方朔曾经有过言论,曹植也有过诗作。 对先世的怜悯同情,就像劈柴一样让自己感到悲伤。 灵鸟报答德行的光辉,黄雀报答仁慈。 如果您能够认罪,这件事情怎么能拖延呢。
赏析
这首诗以深刻的自我反思开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坚守道义的自责。诗中通过对比松柏和桃李的成长,凸显出自己的困境和愚昧。同时,诗人对社会现象表示了不满,认为贤才未被真正任用,而一些不恰当的人却得到了重视。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惧和惭愧之情,最后则希望有人能够正视问题并勇于认罪。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和典故,如伯夷、仲尼、东方朔、曹植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