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 秦观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佳期。 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拼音

所属合集

#一丛花

译文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注释

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前后阕各七句,四平韵。 年时:宋时方言,犹“当年”或“那时”。 酒红滋:酒后脸上泛起红晕。 露华:秋夜露珠。凉飔(sī):凉风。 偎(wēi):挨贴。 参(cēn)差(cī):本指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指错过。 萦(yíng)丝:如丝萦绕,形容纠缠难解。 嗟(jiē)咨:慨叹,叹息。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此词咏相思之情。上阕回忆当年此时与师师欢会的氛围和师师的娇羞痴情。下阕写别后相思,想象此时的师师在妙舞清歌罢,面对秋色,也在深情地思念他。全词情致缠绵,一往情深,有荡气回肠之妙。

赏析

此词所写,是他在清秋月夜,在深情地怀念一位名叫“师师”的妓女。词之上阕,回忆当年与师师相见的情景。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歌楼上灯红酒绿,湘帘半卷,华灯初上。师师她酒酣耳热,双颊显出阵阵红晕。渐渐到了深夜,白露初降,凉风吹拂着疏帘。娇羞怯怯的师师带着几分醉意,紧紧依偎着“词人”。她弹去泪珠,唱了一曲新词。此句点明了师师作为歌女的身份,同时表明词的内容十分哀怨,所以她在演唱时动了感情,流下了眼泪。 词之下阕写别后相思。他们临别时本来约定再次相见。词人在《水龙吟》词中曾说:“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此处“佳期谁料久参差”,说的是同样意思。却不想一别多时,重逢难再,一怀愁绪,暗暗地萦绕心头。此时词人设想:师师她大概刚刚歌舞结束,正对着一庭秋色长吁短叹。“妙舞清歌”,再次点明师师的身份。一边是愁绪萦怀,一边是对月嗟咨,恰好写出两处相思。于是迸出结句:“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明月依旧,人分两地。明月似亦有知,此刻正以皎洁银光照着天各一方的恋人。望月怀人,是中国传统诗词常常写到的题材。唐诗中除杜甫《月夜》外,还有不少作者写过,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等。宋词中也有多处写过,如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张先《江南柳》:“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秦观在《水龙吟》的歇拍中也已写道:“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此处不同的是以画楼作为陪衬,则人在楼中,月临楼上,景色如画。 总之,这首词语工而入律,上阕写对方——歌妓师师;下阕写词人自己,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相思。词之上阕营造了疏帘半卷,微灯闪烁,凉风轻拂,玉露初零的意境,让人感到温馨甜蜜。师师这个人物,也被写得有血有肉,富于感情。这一切都为下阕所写的相思张本。下阕着重抒情,而以“秋色”“画楼”“明月”等景语点缀其中,令人感到情寓景中,有语尽而情不尽的意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年时:往年,从前。
  • 师师:北宋汴京名妓,与许多文人有交往。
  • 酒红滋:酒后脸上泛出红润的光彩。
  • 露华:露水。
  • 凉飔(sī):凉风。
  • 簪髻(zān jì):发簪和发髻,这里指女子的头饰。
  • 偎(wēi)人:紧挨着人。
  • 弹泪:挥泪。
  • 佳期:美好的时光。这里承上启下,既是回忆当时欢聚,又引出下文久别。
  • 参差(cēn cī):这里指离别后行期不遇,各不相同。
  • 萦丝:萦绕如丝,形容愁绪万千。
  • 嗟咨(jiē zī):叹息。

翻译

往年的今夜我与师师相见,她酒后双颊泛起红润的光彩。微灯之外,疏帘半卷,露水初生,凉风袅袅如烟轻轻飘荡。她的簪髻已经凌乱随意地散落着,紧挨着我不愿起身,流着泪吟唱着新的词曲。那时多么美好呀。 谁能料到后来长久地分离,行程总是无法同步。愁绪暗暗萦绕心头如丝线一般千头万绪。料想她美妙的歌舞表演结束后,又会独自对着秋色叹息。只有那座画楼,还有当时眷顾我们的明月,分照着身处两地满含相思之情的我们。

赏析

这首词是秦观怀念汴京名妓李师师之作。上阕回忆了往昔与师师欢会的美好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如“双颊酒红滋”绘出师师酒后娇艳的容貌,“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则生动刻画了两人亲密依偎和师师娇柔哀怨的神态,展现出当时温馨又带着些许伤感的氛围。下阕笔锋一转,写如今久别难逢,充满无奈和愁绪,“愁绪暗萦丝”形象地表现出愁思的纠缠不清。“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对师师的现状展开揣测,尽显担忧。最后以景语作结,“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借助画楼、明月这两个意象,将两人分隔两地却都被明月关照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深沉动人,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对师师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秦观

秦观

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还,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亦有诗才,但被自己的词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时代的诗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表现更突出,以至于“诗名殊不藉藉”。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