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 子瞻:苏轼的字。
- 安节:苏过的字,苏轼幼子。
- 苦峥嵘:形容(言论等)超越寻常,不同凡响。 峥嵘(zhēng róng):高峻、突出的样子,这里形容见解超凡。
- 寒蝉:天冷时不再鸣叫的蝉,比喻不敢讲话。这里指自己年纪大了,发言不再那么激烈。
- 目断: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
- 披:翻阅。
- 禅册:佛教的经典。
- 忘情:超脱尘世的情感,即不执着于世俗的悲欢得失。
- 前错:以前的错误,这里指追求功名这件事。
- 婚嫁:这里指子女的婚事。
- 漫:随意地,不经意地。
- 铁灯檠:铁制的灯架。 檠(qíng):灯架。
翻译
年少的时候见解超凡,言论高妙不同寻常,如今老了就像寒蝉一般不再高声发声。极目远望家乡的山川,只能徒然记住回去的路,随手翻阅着佛教经典,渐渐忘却尘世的情感。对于追求功名,早就知道是以前犯下的过错;但子女们的婚嫁之事,还必须在这有生之年完成。因为家中世代都以读书为业,实在难以轻易废弃,只得随意将那铁制的灯架留在书案之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写给兄长苏轼及侄子苏过的。诗中展现了苏辙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充满岁月的沧桑感。开篇以“少年高论苦峥嵘”回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与才华横溢,与“老学寒蝉不复声”的老态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时光对人的消磨。“目断家山空记路”一句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却又无法回归的无奈。“手披禅册渐忘情”体现出他试图从佛法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诗人深刻反思自己追求功名的道路是错误的,而“婚嫁犹须毕此生”则透出一种对生活责任的担当。最后“家世读书难便废,漫留案上铁灯檠”,看似平淡,实则饱含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执着,铁灯檠象征着家族读书的传统,即便世事变幻,依然珍贵。整首诗情感醇厚深沉,言辞朴素却富有哲理,是苏辙人生感悟的一次深度表达 。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
苏辙的其他作品
- 《 元老见访留坐具而去戏作一绝调之 》 —— [ 宋 ] 苏辙
- 《 九日三首 》 —— [ 宋 ] 苏辙
- 《 读乐天集戏作五绝 》 —— [ 宋 ] 苏辙
- 《 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试诸生 》 —— [ 宋 ] 苏辙
- 《 次韵王适一百五日太平寺看花二绝 》 —— [ 宋 ] 苏辙
- 《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掬泉轩 》 —— [ 宋 ] 苏辙
- 《 十月二十九日雪四首 》 —— [ 宋 ] 苏辙
- 《 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题邵 》 —— [ 宋 ] 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