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麓亭

· 苏辙
走马红尘合,开怀野寺存。 南山抱村转,渭水带沙浑。 亭峻朱栏绕,堂虚白佛尊。 烦襟喜修竹,倦马乐芳荪。 白氎柔随手,清泉满照盆。 尘颜洗濯净,髀肉再三扪。 馈食青蔬软,流匙细粟翻。 老僧勿施敬,对客说山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红尘:指繁华的社会。
  • 开怀:心情舒畅。
  • 浑:浑浊。
  • 峻:高峻。
  • 氎(dié):细棉布。
  • 髀(bì)肉:大腿上的肉。
  • 扪(mén):抚摸。
  • 馈食:赠送食物。
  • 流匙:古代舀食物的器具。

翻译

在繁华尘世中驱马奔走,心情舒畅时有野外的寺庙留存。南面的山环绕着村庄转动,渭水带着泥沙显得浑浊。亭子高峻有朱红色的栏杆环绕,堂内空旷有白色的佛像被尊崇。烦闷的心怀因修长的竹子而喜悦,疲倦的马匹因香草而快乐。白色的细棉布柔软随手可取,清澈的泉水装满了水盆。将尘俗的面容清洗干净,再三地抚摸大腿上的肉。送来的食物青蔬柔软,流匙中翻滚着细小的粟米。老僧人不要太恭敬,对着客人讲说山门的情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青峰寺下院翠麓亭及其周边的景色与氛围。诗中通过“走马红尘合”与“开怀野寺存”的对比,突出了寺庙环境的清幽宜人。对南山、渭水、亭子、佛像、修竹、芳荪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心情愉悦,尘虑尽去。诗中还描写了食物等细节,增加了生活气息。整首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闲适惬意的感觉,体现了诗人沉浸于自然、追求心灵宁静的心境。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