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山引水二首

· 苏辙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瀰瀰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茧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檐下:房屋屋檐下面。
  • 枯槎:枯干的树桩或枝条。
  • 荻梢:荻草的梢端。
  • 迤逦:弯曲连绵的样子。
  • 费公瓢:指费力地用瓢取水。
  • 岩鼻:山岩的缝隙。
  • 盆水:小盆里的水。
  • 瀰瀰:形容水满溢的样子。
  • 涨海潮:像海水上涨一样。
  • 坚如湖上石:坚固得像湖边的石头。
  • 灶中焦:烧火做饭时剩下的灰烬。
  • 苍崖:青灰色的悬崖。
  • 寒溜:寒冷的水流。
  • 佳荫:好的遮阴处。
  • 冬青石茧苗:冬青树的幼苗,因其形状似石茧而得名。

翻译

屋檐下那根枯树枝轻轻扫过荻草尖端,蜿蜒起伏的山川景色映入眼帘,取水的工作真是辛苦,就像用瓢舀起远方的流水。清幽的泉水缓缓流淌过岩石的缝隙,就像小小的盆子里装满了海潮般汹涌的水。我只欣赏它那份如湖石般的坚硬,又有谁能理解它曾来自灶中的灰烬,经历了一番磨砺。青色的悬崖下,寒冷的水流期待着能有茂盛的绿荫遮蔽,可惜现在缺少的就是那些冬青树的幼苗,如同石茧般顽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情景。诗人通过檐下的枯槎、山川的曲折、泉水的细流和盆水的比喻,展现了山水间的生动画面,同时也寓含了生活的艰辛与坚韧。诗人赞美了水的坚韧不屈,即使来自灶火灰烬,也能化为有用之物,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环境改善的期盼,希望有更多生机勃勃的植物点缀山崖,增添一份活力。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