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颜复赴阙

· 苏辙
箪瓢未改安贫性,凫绎犹传直道馀。 不见失官愁戚戚,但闻高卧起徐徐。 居中旧厌军容讲,补外仍遭城旦书。 此去将身置何许,秋风未免忆鲈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què,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 箪瓢:dān piáo,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亦借指饮食。
  • 凫绎:fú yì,凫山和绎山。均在山东省邹县。
  • 直道:正道,指公正无私的品德。
  • 失官:丢掉官职。
  • 戚戚:忧愁、悲哀貌。
  • 高卧:悠闲地躺着。
  • 徐徐:迟缓,缓慢。
  • 军容:本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后用以指军队的气象威仪和军人的仪容、纪律等。
  • 城旦书:城旦,古代刑罚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这里城旦书指的是不好的处罚文书。

翻译

颜复仍保持着箪瓢陋巷也不改的安贫之性,凫山和绎山还流传着他正直品德的余韵。没看到他因失去官职而忧愁悲戚,只听说他闲卧时起身也是慢慢悠悠。处于朝中时向来厌烦论及军容,补任地方官职却又遭遇不好的文书。这一去他将自己置身于何处呢,秋风起时未免会让人想起家乡的鲈鱼。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送颜复返朝时所作。诗中对颜复的品德和性格进行了描绘,突出其安贫乐道、正直的特质,“箪瓢未改安贫性”这句体现了他即使贫困也坚守本心。也描述了他面对得失的坦然,“不见失官愁戚戚,但闻高卧起徐徐”,展示了一种自在从容的态度。后面则写到他在仕途上的遭遇,既有朝中的不认同,又有外放时的挫折。最后一句“秋风未免忆鲈鱼”以秋风起思鲈鱼的意象,表达了对颜复前程的担忧和牵挂。整首诗在对友人的描述中既饱含着关心,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