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见月寄子瞻

· 苏辙
西风吹暑天益高,明月耿耿分秋毫。 彭城闭门青嶂合,卧听百步鸣飞涛。 使君携客登燕子,月色着人冷如水。 筵前不设鼓与钟,处处笛声相应起。 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 杯中渌酒一时尽,衣上白露三更寒。 扁舟明日浮古汴,回首逡巡陵谷变。 河吞巨野入长淮,城没黄流只三版。 明年筑城城似山,伐木为堤堤更坚。 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迹令人看。 城头见月应更好,河流深处今生草。 子孙幸免鱼鳖食,歌舞聊宽使君老。 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 飞鹤投笼不能出,曾是彭城坐中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彭城:今江苏徐州,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故乡。
  • 耿耿 (gěng gěng):明亮的样子。
  • 嶂合:山峰重叠,像屏障一样。
  • 燕子:指燕子矶,位于长江边上的名胜。
  • 着人冷如水:形容月光清凉如水,洒在身上。
  • 戏马台:古代徐州的名胜,东晋时名士谢安曾在此召集宾僚游宴。
  • 流金丸:比喻月亮,因月光如金,又流动不定。
  • 郁蟠:形容山势险峻。
  • 三更寒:半夜的寒意。
  • 古汴:指汴河,古时重要的水上通道。
  • 陵谷变:形容地势变迁,这里指自然地貌的改变。
  • 黄流:黄河。
  • 三版:古代城墙单位,一版等于一丈。
  • 黄楼: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所建,后毁于洪水。
  • 遗迹:指昔日的建筑或遗址。
  • 鱼鳖食: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中的惨状。
  • 南都:指南京,当时是南宋首都。
  • 羞见:感到惭愧或不愿见到。

翻译

秋风驱散了夏日的炎热,明亮的月亮清晰可见,如同秋毫般细腻。在故乡彭城,门窗紧闭,山峦环绕,我在床榻上倾听远处江涛的轰鸣。州官带着宾客登上了燕子矶,月光如水般倾泻,使人感到清冷。宴席上没有鼓钟喧闹,只有笛声随风四起,如同流水般的旋律。云层散去,月光洒满大地,戏马台西山苍翠挺拔。夜深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衣上沾满了露水,寒意侵袭。明天,我将乘船离开古汴,回首望去,昔日的山川已面目全非。黄河吞没了巨野,流入长淮,城池淹没在黄沙之下,只剩三尺残壁。来年,人们重建城墙,坚固如山,但黄楼已被洪水冲毁,只剩下遗迹供人凭吊。我想,你在城头看到的月色定会更加美好,而河流深处已生长出新的草木。我们能有幸避开灾祸,音乐和舞蹈暂且宽慰你的老年。作为南都的官员,你日渐衰老,贫穷,连那青天照人都觉得羞愧。你就像那只被困笼中的飞鹤,曾是彭城繁华时的座上宾,如今却无法展翅飞翔。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苏轼在彭城的生活情景以及对他的思念,展现了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明月耿耿”、“月色着人冷如水”等,渲染出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同时,通过河流、山川的变化,暗寓世事无常,表达了对故土变迁的感慨。结尾部分,通过南都从事的贫寒境遇和飞鹤的比喻,寓言性地表达了对苏轼仕途坎坷的担忧,以及对共同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祝愿。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体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学功底。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