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

· 苏轼
闻公少已悟,拄杖久倚床。 笑我老而痴,负鼓欲求亡。 庶几东门子,柱史安敢望。 嗜毒戏猛兽,虑患先不详。 囊破蛇已走,尚未省齧伤。 妙哉两篇诗,洗我千结肠。 黠蚕不作茧,未老辄自僵。 永谢汤火厄,泠然超无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拄杖:支撑着拐杖。
  • 负鼓:背着鼓。(“鼓”在这里指的是一种乐器)
  • 求亡:逃亡。
  • 庶几:或许,也许。
  • 东门子:借指普通平民。
  • 柱史:柱下史的省称。代指老子,也泛指史官。
  • 嗜毒:喜好做危险的事。
  • 齧(niè)伤:咬伤。

翻译

听说您年轻时已经有所领悟,长久地倚着床边拄着拐杖。 嘲笑我年老又痴傻,背着鼓想要逃亡。 也许我只算是个东门子那样的普通平民,哪里敢奢望成为柱史那样的人呢。 喜好做如戏弄猛兽般危险的事,事先不考虑祸患是不明智的。 口袋破了蛇已经逃走,还没有发觉自己被咬伤。 您这两篇诗真是妙啊,洗净了我千结的愁肠。 狡猾的蚕不吐丝作茧,还没到老就自己僵死了。 永远告别了汤火的灾难,清冷超脱没有固定的方向。

赏析

这首诗中,苏轼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诗的开头,通过对自己和对方的描述,形成了一种对比,展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境遇。接着,用“嗜毒戏猛兽,虑患先不详”表达了对冒险和不考虑后果行为的批判。“囊破蛇已走,尚未省齧伤”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疏忽和后知后觉。后面提到对方的诗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如洗净愁肠,表现出对对方诗歌的赞赏。最后,用“黠蚕不作茧,未老辄自僵”和“永谢汤火厄,泠然超无方”表达了对某种困境或束缚的摆脱,以及对超脱境界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富有哲理。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对比,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