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李台卿,并叙

· 苏轼
我初未识君,人以君为笑。 垂头老鹳雀,烟雨霾七窍。 敝衣来过我,危坐若持钓。 褚裒半面新,鬷蔑一语妙。 徐徐涉其澜,极望不可徼。 却观元妩媚,士固难轻料。 看书眼如月,罅隙靡不照。 我老多遗忘,得君如再少。 从横通杂艺,甚博且知要。 所恨言无文,至老幽不耀。 其生世莫识,已死谁复吊。 作诗遗故人,庶解俗子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老鹳(guàn)雀:一种水鸟,这里形容人垂头丧气的样子。
  • 霾(mái):原指空气中悬浮大量烟尘而形成浑浊状态,诗中形容无精打采的样子。
  • 危坐:正坐,端坐。
  • 褚裒(chǔ póu)半面:历史上褚裒与孙盛见面交谈,孙盛对其十分赏识,后人用“褚裒半面”表示初次见面就留下很好印象。
  • 鬷(zōng)蔑一语妙:鬷蔑曾有精妙言论,这里表示李台卿有出众见解。
  • 不可徼(jiǎo):徼通“邀”,这里指看不到边际,难以捉摸。
  • 罅(xià)隙:缝隙。
  • 从横:同“纵横”,指广泛涉猎。
  • 谯(qiào):责备。

翻译

起初我还不认识你,人们常拿你当作笑谈。 你垂头丧气像那老鹳雀,被烟雨好似遮住了七窍般无精打采。 你穿着破旧衣服前来找我,端正地坐着如同专注垂钓。 如褚裒初次见面就给人好感,像鬷蔑一般说出精妙之语。 慢慢深入了解感受到你的学识波澜,极目望去都难以见到底。 回头看其实你十分美好,实在不可轻视世间的有才之士。 你看书时目光如月般明亮,细小的缝隙间也都能洞察。 我年老记忆力衰退,认识你之后仿佛重获年少的才思。 你广泛精通各种杂艺,知识渊博又能抓住精要。 可惜言语缺乏文采修饰,到老才能都被埋没不耀眼。 活着时不被世人理解认识,死去后又有谁会来凭吊? 我写这首诗送给你这位故人,希望能堵住那些俗人的责备之口。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李台卿而作。开篇以他人对李台卿的误解起笔,给人物蒙上一层令人可笑、失意的形象。但随后通过描写两人的见面以及苏轼对李台卿深入地了解过程,展现出李台卿真正的才华和魅力。“看书眼如月,罅隙靡不照”生动写出其才学的敏锐和洞察力。用“我老多遗忘,得君如再少”表达两人交往中苏轼从对方那里获得的知识感悟。诗中又对李台卿的怀才不遇深表惋惜,“所恨言无文,至老幽不耀”写出他才华被埋没的境遇。最后以写诗希望平息俗人的责备,体现苏轼对友人的理解和捍卫,全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李台卿不凡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苏轼内心复杂的感慨,既有对友人的赞赏惋惜,也有对世俗不理解贤才的批判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