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

· 苏轼
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 化为狂道士,山谷恣腾蹂。 误入华阳洞,窃饮茅君酒。 君命囚岩间,岩石为械杻。 松根络其足,藤蔓缚其肘。 苍苔眯其目,丛棘哽其口。 三年化为石,坚瘦敌琼玖。 无复号云声,空馀舞杯手。 樵夫见之笑,抱卖易升斗。 杨公海中仙,世俗那得友。 海边逢姑射,一笑微俯首。 胡不载之归,用此顽且丑。 求诗纪其异,本末得细剖。 吾言岂妄云,得之亡是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杨康功:人名。
  • 黠(xiá):聪明而狡猾。
  • 腾蹂(róu):奔腾践踏。
  • 华阳洞: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 茅君:即茅盈,道教茅山派祖师。
  • 械杻(xiè niǔ):手铐脚镣之类的刑具。
  • 琼玖:美玉。
  • 姑射(yè):传说中的仙女。

翻译

楚地的山中本来就有很多猿猴,青色的那种既聪明又长寿。变成了疯狂的道士,在山谷中肆意地奔腾践踏。误闯进入华阳洞,偷偷地喝了茅君的酒。茅君下令把他囚禁在岩石间,岩石成了他的刑具。松根缠绕他的脚,藤蔓束缚他的胳膊肘。苍苔迷了他的眼睛,丛棘塞住他的嘴。三年后化作石头,坚硬消瘦可与美玉相比。不再有呼号云的声音,只剩下舞动酒杯的手。樵夫看见后笑着,抱着去卖掉换了点少量的米。杨公是如海中仙般的人物,世俗中哪里有他这样的朋友。在海边遇到姑射仙子,他微微一笑微微低头。为什么不带着这块石头归去呢,用这又顽劣又丑陋的。请求作诗记录它的奇异,从根本到细节进行剖析。我的话难道是乱说的,是从那位亡去的老先生那里得到的。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诙谐的情趣。诗人通过描述一块石头形似醉道士的形象,展开了一个奇幻的故事。从猿猴变道士,到闯祸被囚,最终化为石头,每个情节都生动有趣。诗中还通过对石头状态的细致描写,如“松根络其足,藤蔓缚其肘。苍苔眯其目,丛棘哽其口”等,让石头的形象十分鲜活。以樵夫对其的态度展现了普通人难以理解其奇异之处。诗中提到的杨康功以及与姑射仙子的对比,增添了一种仙界与俗世的对照之感。整体语言诙谐幽默,在看似荒诞的描述中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