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松得徕字
春风吹榆林,乱荚飞作堆。
荒园一雨过,戢戢千万栽。
青松种不生,百株望一枚。
一枚已有馀,气压千亩槐。
野人易斗粟,云自鲁徂徕。
鲁人不知贵,万灶飞青煤。
束缚同一车,胡为乎来哉。
泫然解其缚,清泉洗浮埃。
枝伤叶尚困,生意未肯回。
山僧老无子,养护如婴孩。
坐待走龙蛇,清阴满南台。
孤根裂山石,直干排风雷。
我今百日客,养此千岁材。
茯苓无消息,双鬓日夜摧。
古今一俯仰,作诗寄馀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乱荚:散落的豆荚。
- 戢戢:形容众多的样子。
- 徕字:这里指来自鲁地的客人,徕,读作(lái)。
- 斗粟:少量的粮食,粟,谷物的一种。
- 徂徕:山名,在山东泰安,此处借指鲁地的人。
- 万灶:形容人口众多。
- 青煤:青黑色的煤炭,比喻人才。
- 走龙蛇:形容树木生长旺盛。
- 茯苓:一种菌类,传说可延年益寿。
- 双鬓:两鬓,头发。
翻译
春风轻拂过沙漠般的榆树林,豆荚纷纷扬扬落下,堆积成堆。一场春雨过后,荒芜的园子里,千万棵小松苗破土而出。原本以为青松难以种植,没想到只有一棵就能繁衍出众多,它的气势压倒了大片的槐树。山野之人容易满足于少许粮食,就像那来自鲁地的徕字一样,虽然平凡,却蕴含着巨大潜力。鲁地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人才的价值,他们的才能如同万灶青烟般蒸腾。这些人被束缚在同一辆车里,却不知为何而来。
突然间,束缚被解开,如同清泉洗涤掉尘埃,松苗虽受伤害,但生机依旧不减。山中的老僧像照顾婴儿般呵护它们,期待它们成长为参天大树。看着它们如同龙蛇般生长,清荫将覆盖整个南台。根深石裂,树干挺拔,抵挡风雨。如今我在这里做客,照料着这些千年的材木。然而茯苓的消息杳无,岁月匆匆,两鬓的白发日益增多。古今人事变换,我写下这首诗,寄托我的哀思。
赏析
这首诗以种松为引,寓言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诗人通过对春风吹过的榆树林和豆荚的描绘,象征着世事变迁。青松的生长暗示人才的崛起,而鲁地徕字的比喻则体现了人才的潜质和价值。诗人感慨鲁地人才的被忽视,犹如万灶青烟未被发掘,而一旦被发现,其价值便如山僧呵护松苗般得到重视。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成长过程的关注和期待。结尾处的茯苓和双鬓,既是诗人自身年华老去的象征,也是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寓意丰富。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 》 —— [ 宋 ] 苏轼
- 《 虢国夫人夜游图 》 —— [ 宋 ] 苏轼
- 《 杜处士好书画 》 —— [ 宋 ] 苏轼
- 《 襄阳古乐府三首野鹰来 》 —— [ 宋 ] 苏轼
- 《 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二首 》 —— [ 宋 ] 苏轼
- 《 九日,湖上寻周、李二君,不见,君亦见寻于湖上,以诗见寄,明日乃次其韵 》 —— [ 宋 ] 苏轼
- 《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 》 —— [ 宋 ] 苏轼
- 《 墨花,并叙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