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并引

· 苏轼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鍊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炭(cán): 古代指煤,因其颜色似黑石而得名。
  • 骭(gàn): 膝以下至踝骨的部分,这里指小腿。
  • 薪(xīn): 木柴。
  • 衾裯(qīn dōu): 棉被和单被。
  • 遗宝(yí bǎo): 隐藏的珍宝,这里比喻未被发现的煤炭资源。
  • 磊落(lěi luò): 形容堆积众多,此指煤炭堆积的样子。
  • 䃜(yìng): 原指平整的石头,这里形容煤炭的堆积。
  • 流膏迸液(liú gāo bèng yè): 形容液体流出,此处比喻煤炭的自然流淌。
  • 腥风(xīng fēng): 指带有煤炭气味的风。
  • 浩无际(hào wú jì): 浩大无边,形容煤炭的繁多和蔓延。
  • 鼓舞(gǔ wǔ): 兴奋、振奋,此处形容人们看到煤炭时的喜悦。
  • 烁玉流金(shuò yù liú jīn): 形容煤炭燃烧时发出的光亮,像玉和金一样耀眼。
  • 顽矿(wán kuàng): 指未经提炼的矿石,这里指未开采的煤炭。
  • 百鍊(liàn)刀: 经过反复锤炼的刀,比喻经过精炼的煤炭。

翻译

您没看见前年那场大雪,行人几乎断绝,城里的居民冷得小腿都冻裂了。湿漉漉的柴火半捆抱在怀里,天黑了敲门也找不到换的地方。

谁能想到深山里藏着宝贝,那成堆的煤炭如同万车般丰富。它们默默流淌着没人知道,只有阵阵带着煤味的风吹散。

一旦开始开采,煤炭的根脉就蔓延无尽,万人欢腾,千人围观。即使投入泥土和泼上水,它们反而更加明亮,燃烧时光芒四射,犹如烁玉流金,显现其坚韧的力量。

南山的栗树林渐渐可以停歇了,北山的顽固矿石也不再需要辛苦开采。我要用这些煤炭为你打造百炼之刀,用来斩断那巨大的鲸鱼,把它切成千万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对煤炭资源的发现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诗人以生动的场景,形象地展现了冬季严寒中人们生活的艰难,然后笔锋一转,揭示了山中丰富的煤炭资源,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赞美了煤炭的珍贵和开采后的壮观景象,同时也暗示了煤炭对人们生活改善的重要作用。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通过煤炭为社会带来变革的决心,寓意深远。整首诗语言通俗,情感饱满,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