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

· 苏轼
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 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 寺藏岩底千万仞,路转山腰三百曲。 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惊麇窜修竹。 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 愧无酒食待游人,旋斫杉松煮溪蔌。 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 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岩散红绿。 门前商贾负椒荈,山后咫只连巴蜀。 何时归耕江上田,一夜心逐南飞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chá):木筏。
  • 泷泷(lóng lóng):形容流水声。
  • 煜煜(yù yù):明亮闪耀的样子。
  • (jūn):古书上指獐子。
  • 突兀:突然。
  • 青荧:青光闪映。
  • (sù):蔬菜的总称。

翻译

傍晚划着木筏渡过碧绿的涧口,骑马在夜间进入南山谷。谷中幽暗的水流发出响亮的泷泷声,山岭上稀疏的星星明亮闪耀。寺庙隐藏在千万仞的岩底,道路在山腰盘旋有三百个弯曲。风起来饥饿的老虎在空旷的树林中呼啸,月色漆黑受惊的獐子在修长的竹林中逃窜。进入门内突然见到高大深邃的殿宇,照拂佛像的是青荧的残烛。很惭愧没有酒食来招待游人,随即砍来杉树和松树煮着溪边的蔬菜。在阁板上独自睡觉被惊到旅途中的枕头,木鱼在拂晓响动伴着僧人的粥饭。起来观看万千屋瓦浓郁错杂,视线被杂乱的千岩散发的红绿色扰乱。门前商人背着花椒和茶叶,山后不远处就连接着巴蜀之地。什么时候能回到江边的田地里耕种,一夜之间心里追逐着向南飞去的鸿鹄。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夜间在南山中蟠龙寺及其周围的景象和经历。诗中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清幽僻静,如谷中暗水、岭上疏星,又描绘了山林中的惊险,如虎啸、麇窜,使整个场景鲜活而富有立体感。诗人对蟠龙寺的描写细致入微,从深殿到残烛,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静谧氛围。诗中还提到了商人的活动以及与巴蜀的连接,丰富了诗的内容。最后表达了对归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彰显出诗人内心的情绪和思考。整体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而生动,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