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潜师放鱼

· 苏轼
法师说法临泗水,无数天花随麈尾。 劝将净业种西方,莫待梦中呼起起。 哀哉若鱼竟坐口,远愧知几穆生醴。 况逢孟简对卢仝,不怕校人欺子美。 疲民尚作鱼尾赤,数罟未除吾颡泚。 法师自有衣中珠,不用辛苦泥沙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法师:佛教中的僧侣,这里指僧人。
  • 临泗水:泗水,古代河流名,这里可能象征着讲经的场所或佛法传播的地方。
  • 天花: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法的妙语或智慧。
  • 麈尾:古时讲经时僧人手执的拂尘,这里也寓指佛法。
  • 净业:修行的清净事业,即佛教中的修行。
  • 西方:在佛教中,西方是极乐世界的方向,这里指修行的目标。
  • 梦中呼起起:意指不要等到死后才觉悟。
  • 穆生醴:穆生,楚国贤士,这里借指有德行的人;醴,甜酒,引申为美好的生活。
  • 孟简卢仝:都是唐代诗人,这里以他们的名字表示诗人的友人。
  • 校人:学校管理者,这里指苏轼自嘲自己是被管束的对象。
  • 子美:杜甫的字,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 鱼尾赤:形容百姓生活困苦,如鱼一样仅能勉强存活。
  • 数罟:细密的渔网,比喻苛政。
  • 颡泚(sǎng cǐ):额头冒汗,形容心情紧张或恐惧。

翻译

僧人在泗水边宣讲佛法,如同落下的朵朵天花伴随他的麈尾。他劝导信徒们修行净土之法,向西方极乐世界努力,别等死后才后悔。哎,这些鱼儿啊,因为开口吃食而陷入困境,比起穆生的清贫生活,真是令人悲哀。更何况我在这里,与孟简和卢仝这样的好友相聚,就算被校官约束,也不怕像杜甫那样受欺压。

百姓们生活艰难,连鱼都挣扎着生存,严苛的政策让我心忧,就像那捕鱼的网紧紧束缚。法师啊,您自身就拥有内在的智慧明珠,不必再辛苦寻找世俗的真理。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故事为背景,通过僧人放鱼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修行者的劝诫。苏轼借鱼的困境讽刺了官府的苛政和百姓的艰辛生活,同时赞美了法师的智慧和内心的宁静。诗中穿插了历史人物的典故,使得表达更为生动,体现了苏轼诗歌的博学和机智。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