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水乐亭

· 苏轼
君不学白公引泾东注渭,五斗黄泥一钟水,又不学哥舒横行西海头,归来羯鼓打凉州。 但向空山石壁下,爱此有声无用之清流。流泉无弦石无窍,强名水乐人人笑。 惯见山僧已厌听,多情海月空留照。洞庭不复来轩辕,至今鱼龙舞钧天。 闻道磬襄东入海,遗声恐在海山间。锵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成君独喜。 不须写入薰风弦,纵有此声无此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公:指白居易,他主持引泾水东注渭水工程。
  • 哥舒:指哥舒翰,唐朝名将,曾在西海一带横行。
  • 羯鼓:古代打击乐器 。
  • 凉州:这里指《凉州曲》,古代乐曲名。
  • 强(qiǎng)名:勉强命名。
  • 轩辕:传说黄帝号轩辕氏,曾在洞庭山奏《咸池》等乐章。
  • 钧天:指仙乐。“钧天广乐”传说为天上的仙乐。
  • 磬襄:即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擅长击磬,孔子曾跟他学琴。
  • 宫徵(zhǐ):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两个音级,常用来指代音乐。
  • 薰风弦:相传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诗,有“南风之薰兮”等句,“薰风弦”借指美妙的音乐。

翻译

你既不学白居易引泾水东注渭水,虽然费力却成效不大(五斗黄泥一钟水);也不学哥舒翰在西海之畔纵横驰骋,凯旋而归时用羯鼓演奏着《凉州曲》来增添荣耀。 你只是独自来到那空旷山间的石壁之下,喜爱这虽有潺潺声响却看似没什么实际用处的清澈流水。这流动的泉水没有琴弦,石头也没有孔洞,却勉强被称作“水乐”,惹得众人欢笑。 山中僧人经常听见这声音,早已生厌不想再听,而多情的海上明月白白地在此留下清辉映照。黄帝已不再来到洞庭湖,可直到如今,鱼龙们仿佛还在随着当年的仙乐翩翩起舞。 听说乐师磬襄东去入海,也许那美妙的遗音还留在山海之间。山涧溪谷里传来锵然如宫徵之音的声响,虽然还不成完整的节奏,可你却独自欣赏欢喜。 这美妙的声音不一定要写成乐章用琴弹奏出来,就算真能有这样的曲子,恐怕也没有懂得欣赏聆听的耳朵了 。

赏析

这首诗开篇将“君”的选择与白居易的水利工程和哥舒翰的军事功业进行对比,凸显“君”对山间清流的独特偏好。通过描写“水乐”,看似“有声无用”却让人喜爱,与世俗的功利形成反差。“惯见山僧”“多情海月”等句,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却又带着淡淡寂寥的氛围。 诗中借用黄帝在洞庭奏乐和磬襄入海的典故,让“水乐”披上神秘的外衣,展现出对自然之音和古老音乐传统的追寻与思考。最后“不须写入薰风弦,纵有此声无此耳”表达出知音难觅的感慨。整首诗从自然之景过渡到神话典故,再到内心感慨,层层深入,勾勒出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真趣却又带点孤独的意境,体现了苏轼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