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夜归

· 苏轼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洒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篮舆:竹制的小轿子,古代的一种轻便交通工具。
  • 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西,苏轼曾在此居住。
  • 梨花村:可能是指苏轼记忆中的一个地方,梨花盛开时香气宜人。
  • :此处指去世。
  • :猛然惊醒的样子。

翻译

我饮酒未尽,半醉时分味道更醇厚。乘坐着竹轿子在湖边归来,春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凉意。走到孤山脚下,夜色已经深沉。我一边低声吟诵,梦境与现实交织,新得到的诗句转瞬即逝。还记得梨花盛开的村庄,那幽幽的暗香仿佛还在耳边萦绕。进城的日子不知何时,许多朋友已经离世。突然间,我在睡梦中惊醒,看到河边的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街市上的人们拍着手笑,神情犹如失去森林的獐子一般惶恐。我才明白,山野的生活自有其独特的趣味,无法与城市的喧嚣相比。人生的快乐究竟何在?我的选择显然并不妥当。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夜游西湖后归家的感怀之作。诗中通过描绘湖上夜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半酣的酒意,春风的清凉,孤山的静谧,以及梨花的暗香,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诗意的氛围。然而,城市中的繁灯和人们的笑声又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热闹与喧嚣。诗人通过对两种生活的对比,反思人生的乐趣和自己的生活选择,流露出淡淡的忧郁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苏轼豁达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