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黄子思诗集后

· 苏轼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10,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佑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才,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
拼音

译文

我曾经评论书法,认为钟繇、王羲之的字迹,潇洒超逸,妙处在笔画之外。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才集古今笔法并全部表现出来,极尽书法的变化,天下一致推崇,认为是宗师。于是钟繇、王羲之的笔法更加衰落。 至于诗也是这样。苏武、李陵的浑然天成,曹植、刘桢的自抒胸臆,陶渊明、谢灵运的自然超脱,大概都是到顶了。可是李白、杜甫以才智过人、珍奇超凡世所罕有的姿态,高踞百代之上,古今诗人全显得凋零;可是魏晋以来超越世俗的清高风格,也少见并衰落了。李白、杜甫之后,诗人们继续写诗,虽然其中间或有意旨深远的诗篇,但是才能未能表达出意旨。只有韦应物、柳宗元,于质朴中表现出纤细浓郁,于淡泊中寓含不尽的韵味,不是别人能够做到的。唐末司空图生活在兵荒马乱之际,而诗文高雅,还表现出传承了治世的风习,他论诗说:“梅子只是酸,盐仅仅是咸,饮食却不能没有盐和梅,他们的美常常存在于咸和酸之外。”他自己列出在文字之外含有意旨的诗二十四联,恨当时不认识它们的妙处,我把他的话反复读了三遍而为之感到悲伤。 福建人黄子思,是庆历、皇佑年间号称擅长写文章的人。我曾经听说前辈诵读他的诗,每次到佳句妙语,反复好几遍,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司空图的话是可信的啊,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了。我与他的儿子几道、孙子师交游,能够看到他家的诗文集。至于子思品行忠实志向远大,做官有非凡的才干,都详细地写在墓志上了,我不再论述,只是如此评论他的诗。

注释

钟:指钟繇(151~230)。 颜:指颜真卿(709~785)。 微:衰微。这里指不大流行了。 苏、李:苏武、李陵。 曹:指三国魏诗人曹植(字子建)。 陶:陶渊明。 英玮:杰出、珍奇。 绝世:冠绝当世。 绝尘:超绝尘俗。尘,尘世。 远韵:气韵高远。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1~1048年。

《书黄子思诗集后》是苏轼为《黄子思诗集》写的一篇序跋文。文章以书法为喻,评论诗歌,指出于平淡朴素之中寓深远意境方为好诗。对苏、李的“天成”、曹、刘的“自得”、陶、谢的“超然”、李、杜的才气,以及柳宗元、韦应物“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都给予高度评价。尤其对自然天成、“美在咸酸之外”的诗,似乎更加推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散简远:形容书法风格洒脱、简约、高远。
  • 翕(xī)然:一致的样子。
  • 英玮:英俊奇伟。
  • 凌跨:超越。
  • 纤秾:纤细和浓郁,这里指在古朴简约中展现出的丰富和细腻。
  • 三复:反复多次。

翻译

我曾经谈论书法,认为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洒脱简约、高远疏放,其精妙之处在笔画之外。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开始汇集古今笔法并完全发挥出来,极尽书法的变化,天下人一致把他们当作宗师,而钟繇、王羲之的笔法愈加衰微了。 至于诗歌也是这样。苏武、李陵的诗自然天成,曹植、刘桢的诗自得其趣,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超然物外,大概可以说是达到极致了。而李白、杜甫以英俊奇伟、举世无双的姿态,超越百代,古今的诗人都相形失色,然而魏晋以来那种高风绝尘的气度,也稍微减弱了。李白、杜甫之后,诗人相继创作,虽然偶尔有高远的韵味,但才华不能完全表达出意境,只有韦应物、柳宗元在古朴简约中展现出细腻丰富,在平淡中寄托深远的韵味,这是其他人比不上的。唐末的司空图,在艰难的战乱之间,他的诗文却高雅不凡,仍然有太平时期的遗风。他的诗论说:“梅子的味道止于酸,盐的味道止于咸,饮食不能没有盐和梅,但它们的美味常常在咸酸之外。”他大概是自己列举出他的诗中有在文字之外有所得的二十四韵,遗憾当时的人不了解其中的精妙,我多次重复他的话而感到悲痛。 福建人黄子思,在庆历、皇佑年间号称是擅长写文章的人。我曾经听前辈诵读他的诗,每当得到好的句子和精妙的语言,要反复诵读多次,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确实啊,司空图的话,美妙在咸酸之外,可以让人反复吟咏、赞叹。我已经和他的儿子黄几道、他的孙子黄师是交往,得以看到他家的诗集。而黄子思品行忠厚、志向高远,做官有出众的才能,这些在墓志中有详细的记载,我不再论述,只这样评论他的诗。

赏析

这篇文章中,苏轼以书法的发展为例,探讨了诗歌的演变。他认为古代诗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苏、李、曹、刘、陶、谢等人的诗各有特色。而李、杜虽成就极高,但魏晋以来的高风绝尘之气有所减弱。韦应物、柳宗元的诗则在古朴简约中蕴含深意,独具韵味。文末提到黄子思的诗,苏轼通过听前辈诵读,领略到其诗的妙处,认为其诗如司空图所言,美在文字之外,值得反复品味。文章体现了苏轼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前人诗歌成就的尊重和对黄子思诗歌的赞赏。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