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 其二

· 苏轼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拼音

注释

蛰龙: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唐·曹松《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金·元好问《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明·梁辰鱼《浣纱记·定计》:“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

这是《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组诗的第二首,写于苏轼四十四岁时,其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两句,却被沈括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一埸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而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御史台的死囚牢里被关押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司马光、苏辙等三十人也受到株连,苏轼的文章诗词被大量毁掉,“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凡是文字狱横行之日,即是文化惨遭浩劫之时,这是万古不废的历史教训。乌台诗案已经过了九百馀年,如今看来,这首诗依然是一首好诗。它希望人们:在明处要正直,在暗处也要正直。这是人的有价值的精神和品格。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其时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口碑甚好。王复在候潮门外的家,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百年古桧。诗的意思是说,两棵桧树相对挺立,表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令人敬畏。它们不仅树干笔直地耸入云天,更为奇特的是,它们的根也直伸伸地扎入地下,在九泉之处也毫无弯曲。当然,只有潜伏地下的蛰龙才能了解,双桧的根也是如此之直。诗中以桧喻人,赞美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颂扬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本诗以古桧入诗,苏轼本想表达如古桧一样的坚韧不屈。却不想因将“桧”与“龙”扯上关系,而“龙”又可与“皇上”扯上关系,“新进”的政敌便掏空心思,穷追猛打,引伸出“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要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由此,酿成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震惊朝野的大案。苏轼以为在劫难逃,极度悲伤,在狱中写下两首诀别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凛然相对:形容两物庄重严肃地面对面。
  • 敢相欺:有谁敢轻视或欺骗它们。
  • 直干凌空:笔直的树干高耸入云。
  • 未要奇:并不追求奇特的形态,而是自然天成。
  • 九泉:指地下深处,常用来指代死亡。
  • 无曲处:没有弯曲的地方,象征正直不屈。
  • 蛰龙:冬眠的龙,比喻深藏不露的人或事物。

翻译

这两棵柏树威严地相对而立,谁也不敢小看它们,那挺拔的树干直插云霄,它们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奇异的姿态。它们的根深深扎入地下,没有一处弯曲,这世间唯有潜藏的龙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坚韧与深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双桧(柏树)的描绘,赞美了其刚直不阿、不矫揉造作的品质。诗人以“凛然相对”和“直干凌空”形象地刻画出柏树的傲骨,强调其不畏强权、坦荡如砥的品性。同时,“根到九泉无曲处”隐喻了柏树的坚定信念和深厚根基,以及人应具备的内敛与深沉。最后以“世间惟有蛰龙知”来表达只有深藏不露之人才能真正理解这种内在的力量和智慧,寓意着真正的英雄往往低调而深沉。整首诗寓言性强,富有哲理,展现了苏轼对人格理想的追求。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