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王晋卿:名诜,字晋卿,娶英宗女蜀国长公主,能诗善画。
- 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
- 押:掌管。
-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政权。
- 宴射:宴饮时的射礼,是古代一种礼仪活动 。
- 北苑:宫廷北面的宫苑。
- 传呼:依次呼喊。
- 陛楯郎:皇宫中在殿前持楯侍卫的官员。
- 东夷: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高丽使者 。
- 令君:对王晋卿的尊称。
- 天山三箭:典出《旧唐书·薛仁贵传》,薛仁贵用三箭平定天山。这里借指平定边疆。
- 海国:指高丽,因其在海外。
- 一苇杭:出自《诗经》,意思是乘一束芦苇就可渡过河,后比喻凭借极小的工具便可渡过江河。
- 宣劝:帝王敬酒。
- 金碗:华丽的酒杯。
- 玉鞭:装饰精美的马鞭。
- 锦囊:用锦制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诗稿。
- 鸡林:朝鲜半岛古国名,这里代指高丽。
- 夜光:夜光珠,这里比喻珍贵的诗篇。
翻译
在北苑依次传呼着陛楯郎,东方来的高丽使者初次领略到令君的风采。像平定天山一样,对付高丽本可轻易取胜,哪里需要太费周折。王晋卿在宴会上欣然接受皇帝的敬酒,尽情畅饮,醉意朦胧骑马而归时,那长长的玉鞭引来了众人争看。记得要好好收拾锦囊中的诗稿,可别让高丽使者轻易得到这些珍贵的佳作。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次韵王晋卿奉诏掌管高丽宴射一事所作。开篇两句通过描绘宫廷场景和高丽使者对王晋卿的初印象,写出王晋卿身份的尊贵与不凡。“天山自可三箭取,海国何劳一苇杭”运用典故,展现出大宋对高丽的优势,有一种豪迈自信的气魄。“宣劝不辞金碗侧”描绘出王晋卿在宴会上尊从圣意、畅快饮酒的场面 ,“醉归争看玉鞭长”则通过他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王晋卿的风采与备受关注。结尾“锦囊诗草勤收拾,莫遣鸡林得夜光”叮嘱王晋卿珍视自己的诗稿,不要让高丽使者轻易得去珍贵之作,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出文化上的自信与坚守。整首诗既有着宫廷应酬诗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苏轼的个人情怀,笔调大气,内容丰富。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 》 —— [ 宋 ] 苏轼
- 《 上神宗皇帝书 》 —— [ 宋 ] 苏轼
- 《 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 [ 宋 ] 苏轼
- 《 西山诗和者三十馀人,再用前韵为谢 》 —— [ 宋 ] 苏轼
- 《 书晁说之《考牧图》后 》 —— [ 宋 ] 苏轼
- 《 浣溪沙 · 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 》 —— [ 宋 ] 苏轼
- 《 游灵隐高峰塔 》 —— [ 宋 ] 苏轼
- 《 次韵颖叔观灯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