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
少年独识晁新城,闭门却扫卷旆旌。胸中自有谈天口,坐却秦军发墨守。
有子不为谋置锥,虹霓吞吐忘寒饥。端如太史牛马走,严、徐不敢连尻脽。
徘回未用疑相待,枉尺知君有家戒。避人聊复去瀛洲,伴我真能老淮海。
梦中仇池千仞岩,便欲揽我青霞幨。且须还家与妇计,我本归路连西南。
老来饮酒无人佐,独看红药倾白堕。每到平山忆醉翁,悬知他日君思我。
路傍小儿笑相逢,齐歌万事转头空。赖有风流贤别驾,犹堪十里卷春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晁无咎:即晁补之,字无咎,北宋文学家。
- 却扫:不再扫径迎客,指闭门谢客。
- 卷旆(pèi)旌:收起军旗,喻指停止活动。
- 谈天口:善于言谈的口才。
- 坐却秦军:使秦军退却,意指有辩才,能拒敌。
- 发墨守:攻破了墨子的守城战术,这里也是指晁补之的辩才。
- 谋置锥:谋求置锥之地,即谋求安身之所。
- 虹霓(ní)吞吐:指志向远大。
- 端如:正像。
- 太史:指史官。
- 牛马走: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役,谦词。
- 严、徐:严安、徐乐,皆为汉代文士。
- 尻(kāo)脽(shuí):臀部。
- 徘回:同“徘徊”,表示犹豫。
- 枉尺:弯曲自己的一尺,指委屈自己。
- 家戒:家规。
-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借指晁无咎所在之地。
- 淮海:苏轼曾在扬州、徐州等地为官,这些地方在古代属淮海地区,这里代指自己的所在地。
- 仇池:山名,在今甘肃省成县西。
- 幨(chān):车帷。
- 白堕:人名,善酿酒,后用作美酒的代称。
翻译
年少时我就独自结识了晁补之这位才俊,那时我闭门谢客,停止社交活动。他胸中有如善于言谈的口才,能凭借辩才使秦军退却,攻破墨子的守城战术。 他的儿子不为谋求安身之所,有着远大的志向,忘却了贫寒与饥饿。他正像史官般谦逊,严安、徐乐都不敢和他并论。 我曾徘徊犹豫,怀疑他是否真心相待,但想到他有自己的家规,也就理解了。为避开他人,我暂且前往他处,而他愿意陪伴我,使我在淮海之地也能感受到温暖。 梦中的仇池山有千仞高的岩石,仿佛要将我的车帷揽入其中。我得先回家与妻子商量,毕竟我的归路是向着西南方向的。 年老时喝酒无人陪伴,只能独自看着红芍药花,饮着美酒。每次到平山就会想起醉翁欧阳修,我深知日后你也会思念我。 路旁的小儿笑着与我相逢,齐声歌唱世间万事转头空。幸有风流倜傥的贤能别驾,还能在十里路上带来春风般的温暖。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晁无咎的,诗中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彼此的欣赏。诗的开头回忆了与晁无咎早年的交往,称赞他的才华和辩才。接着描述了晁无咎的儿子的远大志向,以及晁无咎本人的谦逊和不凡。然后提到了自己与晁无咎之间的相处,既有自己的犹豫,也有对晁无咎的理解。诗中还描绘了一些梦境和回忆,增添了诗意和情感的深度。最后,通过描写路旁小儿的歌唱和对贤能别驾的赞美,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对友情的珍视。